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已聯合北京西單大悅城25家商戶,率先試水“刷臉支付”。圖為顧客在一家店舖前使用“刷臉支付”技術付款。 王 賀攝
編者按:近年來,金融機構越來越重視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通過技術與場景、業務與科技的融合,推動金融産品與服務實現綜合化、智慧化、移動化發展。金融科技的發展推動了商業銀行的服務品質和效率提升,也在改變著商業銀行的經營方式。今起推出“關注金融科技”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當前,作為金融“主力軍”的商業銀行,正在努力探索如何成為金融科技戰場上的“主力軍”。
記者觀察發現,在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安全、便捷、普惠”是初心和歸宿,“技術、場景、産品創新”是路徑和手段,最終迸發出推動“銀行再造”的巨大能量。這些探索,正在個人支付、小微企業信貸、風險控制、機制體制改革等領域“開花結果”。
支付方式不斷刷新
錢包、手機、臉,正好比我們個人消費支付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以前,人們出門忘帶錢包總免不了心慌;當前,沒有手機隨身總感覺付款不便;接下來,這兩種情況都不必過度擔憂,因為,“刷臉”也能支付了,這種創新正率先在北京、深圳等地發芽。
在北京西單大悅城4層的“愛美麗”商鋪,消費者靳堯女士既沒有掏出現金或銀行卡,也沒有使用手機掃碼,而是將臉對著收銀臺的機器“掃”了一下,就完成了支付。
這是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聯合西單大悅城25家商戶試點的新科技,背後是人臉識別技術與快捷支付技術的“聯姻”。
操作流程上,用戶首先需要關注“工行北京”微信公眾號,點擊“悅享北京”,再點擊“刷臉支付”選項,輸入手機號、驗證碼完成身份識別,再通過拍照環節完成身份信息比對,隨後綁定支付時需要使用的銀行卡,即可開啟“刷臉支付”之旅。
在深圳,招商銀行也在有序開展這項探索。記者在華為深圳總部園區的兩家實體店舖——華為J區的知味季和illy新天地咖啡吧看到,“刷臉支付”的提示頗為醒目。消費者選好商品後,將臉面向咖啡吧收銀臺的刷臉機器,攝像頭可在1秒內自動識別人臉,消費者隨後輸入在招行註冊的一網通手機號,確認後即可完成支付。
那麼,如何保證“刷臉支付”的安全性?如果有人用盜拍的視頻、照片來盜刷怎麼辦?據了解,其背後的“安全衛士”有兩個,一是3D人臉識別技術,二是人臉識別演算法,二者共同發揮作用。
招行相關負責人介紹,所謂“3D人臉識別技術”,是指攝像頭能在1秒內自動識別用戶,識別過程中用戶無需做動作或讀數字,攝像頭可以通過活體檢測來判斷採集到的人臉信息是否為照片、視頻等冒充介質。
“在人臉識別演算法方面,目前3D人臉識別技術的誤識率為十萬分之一,也就是説,即便是孿生兄弟姐妹也能準確辨別。”上述負責人説。他表示,科技賦能金融,這使得人們能夠脫離銀行卡、手機等介質,直接通過“人”本身便捷地獲取金融服務。
純線上放貸的“秘密”
“刷臉支付”只是科技賦能金融的一個注腳。在部分銀行,人臉識別技術已在櫃面、智慧櫃員機上得到採用,廣泛應用於個人金融業務、對公開戶等業務場景中,尤其在客戶身份認證機制方面,已形成“聯網核查、人臉識別、人工鑒別”的三位一體模式。
客戶身份認證也是授信審批、貸款發放的重要環節之一。業內人士介紹,完整的貸款發放需要經過申請、開戶、放款、還款等環節,在此過程中,多家商業銀行已借助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真實、快捷地獲取借款人的資信情況,以完成精準授信。
在破解小微企業與銀行間“高信任成本”問題的過程中,這些技術的作用尤為突出。作為我國首家民營銀行、純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的相關負責人為記者解密了純線上放貸的“秘密”。
小微企業授信、放款難在哪兒?對銀行來説,風控難:多數小微企業無抵押,貿易背景真實性待查,地域分散且獲客成本高;對小企業來説,快速獲取資金難:資金需求“短小頻急”、週期性季節性強,銀行審批程式複雜、流程長、門檻高。
如果能獲取小微企業分散的生産、銷售、採購、財務等數據,並通過“雲計算”進行分析和處理,提煉出有信用價值的信息,將其用作評級授信的依據,則上述難題可解,還能夠降低銀行的服務成本、提升企業體驗。
“微眾銀行已搭建起一套分佈式銀行核心架構,印證了分佈式雲計算技術在銀行領域運用的可行性。”微眾銀行相關負責人説,該行已通過該架構處理億級的海量客戶、高併發交易數據,“雲計算能夠讓計算分佈在大量的分佈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伺服器中,這樣可以將龐大的處理過程分散為無數個小的子過程,支持我們在任意位置、終端獲取信息”。
在該架構下,微眾銀行的“微粒貸”産品已實現了秒級授信、毫秒級手機銀行交易體驗,全流程由機器人管家調配資源,只需要幾名運維人員就可以管理數千台伺服器。
“賬戶運維成本的極大降低,為讓利、普惠大眾創造了條件。”上述負責人説,截至2017年末,微粒貸累計借款客戶已達1157萬人次,共計貸款餘額1400億元,客戶集中在18歲至55歲,授信金額最高30萬元,最低500元,戶均貸款1.2萬元。
加快科技能力佈局
除了産品和業務創新,金融科技還在推動銀行“再造”方面迸發出巨大能量。
目前,已有多家商業銀行將金融科技納入頂層設計,將其作為轉型動力、發展戰略,其戰略定位也從支撐轉向引領,投入不斷加大。此外,部分銀行還制定了與金融科技相關的發展規劃,並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
記者獲悉,中國農業銀行日前已正式印發該行的“金融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按照計劃,農行將重點支持金融科技技術與金融業務應用場景快速融合創新,推動該行的業務轉型、流程再造、管理變革。
農行相關負責人介紹,具體來看,該行將“打造一個平臺”,即打造一個全行統一的金融科技服務平臺,“全面提升六項基礎能力”,即全面提升人工智能、移動互聯、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信息安全等金融科技關鍵技術應用能力,“逐步深化八大領域應用”,即逐步深化智慧“三農”、智慧零售、智慧網金、智慧資管、智慧信貸、智慧運營、智慧案防、智慧辦公等業務領域應用。
此外,招行則正在全方位佈局金融科技,以此構建該行的核心競爭力。招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金融科技正讓招行再一次全面“進化”,將金融科技帶來的競爭壓力轉變為變革的緊迫感和清晰的戰略導向。
“例如,在我們的APP上,生物識別、虛擬現實、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知識圖譜等新興技術已在産品、風險管理、客戶經營等領域得到了應用。”上述負責人説,此外,招行已成立“金融科技創新項目基金”,按照上一年度營業收入的1%提取專項資金,鼓勵全行開展創新,未來投入力度有望加大。
組織機構的建設也在逐步進行。目前,中國建設銀行已正式成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第一家金融科技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由建行體系內直屬的7家開發中心和1家研發中心整體轉制而來。
值得注意的是,業界普遍認為,商業銀行在發展金融科技的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專業人才如何引進、激勵機制如何創新、體制制約如何打破、基礎設施如何優化等,這些待解問題均需要商業銀行進一步探索。(郭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