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遼寧頻道報道(歐陽舒楠):“老百姓説黨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黨支部書記好;老百姓對黨不滿意,很大程度上是對黨支部書記不滿意。村工作隊給我的定位是關鍵時候當好參謀,重要時候把好關口,出彩時候讓給村書記,與村書記協同作戰,共同推進‘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10月12日,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招束溝鎮拉各拉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兼任第四批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劉勝偉在接受國際在線遼寧頻道專訪時如是説。
在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東北部40公里處有個叫“拉各拉村”的地方,它位於招束溝鎮東部,距鎮政府5公里,全村共有8個自然村、804戶3073人,土地總面積3.64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33萬畝,森林覆蓋率18%,人均耕地4.3畝,主要以種植玉米、花生為主。全村70%以上土地為低山丘陵,86.5%的耕地在25度坡以上,土地瘠薄,漏水漏肥,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是典型的貧困村。
一抓黨支部 三股勁擰成一股
自被任命為拉各拉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兼任第四批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起,劉勝偉到村裏的第一件事,就是從加強村黨支部硬體建設抓起,讓支部美起來,讓黨員有榮譽感、歸屬感、莊嚴感、使命感。
該村老黨員宋廣興感慨地説:“這是我入黨60多年來所見到的最美黨支部,雖然年齡大了,但我願意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一名黨員的作用。”
二抓立卡戶 家家走上致富路
早在2015年,為了蒐集第一手資料,劉勝偉和同志們精心設計了《拉各拉村建檔立卡信息表》,表中除了有文件規定的基本信息外,還增加了耕地面積、貧困程度及原因、務工人員技能及需求等43項信息採集內容,從一張表中可以了解一個家庭的全貌。
2017年12月,劉勝偉與王浩淼等第四批駐村工作隊員又設計出了含有107項內容的《建檔立卡戶脫貧回訪信息表》,大部分內容和現在的大明白卡不謀而合。他們利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對全村脫貧摘帽的89戶254口人進行了全部回訪,對信息進行電子管理,收集了150多條意見和建議,真正了解到村民們需要什麼、想幹什麼、能為村民們做點什麼。在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89戶人家全部甩掉了“貧困戶”帽子,昂首踏上了致富路。
三抓大項目 農民有了“搖錢樹”
拉各拉村70%以上土地為低山丘陵,乾旱少雨。
針對這種自然條件,劉勝偉帶領扶貧工作隊把工作重點放在精選産業項目開展脫貧攻堅上。劉勝偉帶領工作隊先後到葫蘆島大興鄉、阜新彰武縣等地調研養殖和生態度假村等項目,並成功引進“盛京滿繡”項目,建設扶貧車間。
“兩個負責”夯實扶貧項目
在談到引進“盛京滿繡”項目,建設扶貧車間時,劉勝偉表示,“盛京滿繡”扶貧車間落地得益於村民朱喜紅説的一句話:“能讓我們這些留守婦女在家幹活掙錢,多好呀!”這句話促使劉勝偉選中了“盛京滿繡”項目。
劉勝偉表示,非遺第四代傳承人楊曉桐老師開始時有些顧慮,她擔心盛京滿繡作為扶貧項目成了花架子、走形式,毀了事業。為了打消楊老師顧慮,劉勝偉當時做了兩個承諾,一個是要把盛京滿繡作為事業來做,爭取政策支持,對企業負責;二是讓拉各拉村建檔立卡戶不花一分錢學習到這項藝術,到車間就業,對貧困戶負責。楊老師被劉勝偉的“兩個負責”所打動,同意合作建設“盛京滿繡扶貧車間”,並以大愛之心,對選派到瀋陽培訓的三名建檔立卡戶全程免費。
2018年8月9日,盛京滿繡扶貧車間正式掛牌,從籌備到啟動,耗時8個月,直接投資近8萬元,間接投入近14萬元。目前,全村已經有36人在車間就業,月工資可達1500到2500元左右,不僅解決了留守婦女在農閒時間創收增收的問題,更鞏固了12名建檔立卡戶及子女脫貧成果。
轉換思維 多方助推項目落地
在引進優質項目的同時,劉勝偉駐村工作隊還協調推進光伏項目並網發電。2017年6月-10月,駐村工作隊協調投入資金48萬元,建設60千瓦光伏電站,覆蓋建檔立卡戶63戶162口人,每口人持有1600元現金股參與效益分紅,有效期20年。
然而,項目的並網事宜遲遲沒有落實。2018年6月,劉勝偉協調國家電網遼寧公司,解決了變壓器容量問題,于6月24日正式並網發電,每天發電量250-270度,每度電0.75元,每天産生190-210元的經濟效益,全年可産生近7.3萬元收益,每口人年利潤分紅大約420-450元,這一項目的落地,讓家家戶戶都有了一棵“搖錢樹”。
辦招聘會 企業村民雙“豐收”
除了引進扶貧項目,劉勝偉還把勞務輸出作為村民增收的又一“法寶”。為了將招聘會辦好辦實,工作隊印製《就業幫扶企業招聘崗位信息手冊》,手冊涵蓋了230家企業,2000多個崗位信息。如今,招聘會在阜蒙縣已經連續舉辦三年,累計進場招聘企業近500家,提供2萬多個就業崗位,近1.5萬人參加招聘,促成近2000村民簽約。
劉勝偉説:“我要把黨中央精準扶貧的政策化作絲絲春雨,點點滴滴,滴入貧困群眾的心田;把貧困群眾,特別是已經脫貧的那部分骨幹村民對習總書記、對黨中央的感激之情及時反饋,彙報給上級組織;把自己對精準扶貧的理解和體會,通過不斷完善,成為有效管用的實際招法,加快貧困群眾過上小康生活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