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瀋陽市民在南湖公園觀賞菊花展。(萬重 攝)
核心提示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像每一個中國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同樣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毛澤東詩詞裏,它有著“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的寥廓與豪邁;在唐代詩人王維的眼中,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時傷懷;而在詩人孟浩然“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詩句裏,又是一派秋天豐收的歡樂祥和景象。
同樣,也像每一個中國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的文化內涵隨著時代的流變和社會的發展又不斷被賦予新的含義,從重陽節到老年節的發展正是如此。
圍繞重陽節的“舊俗”與“新俗”,記者採訪到兩位文化和民俗學者。
老年節為何定在重陽
把重陽當作一個節日,最早見於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與鐘繇書》中曾這樣描述當時的重陽節:“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饗宴高會。”但重陽的求壽之俗,則始於漢代。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遼寧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副研究員王焯認為,從重陽節到老年節,是中國傳統敬老習俗的傳承與昇華。“九九”重陽與“久久”諧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這是重陽節經千百年發展沉澱下來的節日內涵,到了今天,它又與老齡化的社會現實和尊老、敬老、助老的時代風尚相契合。
上世紀80年代,北京、天津等地陸續出臺政策法規,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或者老年節。1989年,我國政府將農曆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人節”“敬老節”。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每年農曆九月九日定為老年節。
王焯説,重陽節作為老年節的節日內涵,應該從“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四個方面來解讀。中國自古就有敬老孝親的傳統,一個家庭內部必須講孝道,孝敬自己的長輩、先輩;放大到社會上,要尊敬所有的長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國家確定老年節的目的正是為了弘揚敬老的傳統,提醒全社會關注老年人群體,共同面對老齡化問題,推進養老事業和養老産業的發展。
重陽節的原始主題是“避除惡氣”
節俗裏的儀式感都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流變過程。“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插茱萸的習俗從何而來呢?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郭醒對此進行了一番考證。
郭醒説,西晉周處的《風土記》裏有這樣一段話:“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頭,雲辟除惡氣而禦初寒。”由此,可以聯想到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和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幾個節日的原始主題其實都是避除惡氣。從科學的角度看,上巳節處於春夏之交,天氣由寒轉暖;端午節臨近盛夏,天氣由暖變熱;而重陽節處秋冬之際,天氣由暖轉寒,可見這三個節日都是氣候變化的節點,對人的健康會産生影響,需要注意防範,才有“避除惡氣”一説。
那麼如何避除呢?《風土記》中指出,要插茱萸,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有助於抵禦秋末的寒氣。茱萸本來是要通過服用才會産生功效的,唐代詩人李頎有詩云:“菊花辟惡酒,湯餅茱萸香。”可見茱萸是可以煮到麵湯裏吃下去的。把茱萸插在頭上或是佩戴在身上,則是一種象徵性意味很濃的儀式了。
重陽節的菊花最早是喝的
賞菊也是流傳已久的重陽節保留節目,但郭醒的考證是:“菊花最開始不是用來觀賞的,而是像茱萸一樣,作為避除惡氣的食材兼道具。”
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一書中記載,漢朝賈佩蘭從宮中帶出了一個秘方,説重陽節這天要佩戴茱萸,吃糕餅,飲菊花酒,這樣就可以長壽。可見當時菊花還是重陽節飲食的一種配料而已。從藥理的角度來説,菊花具有散風去火、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用來“避除惡氣”是比較合適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菊花在重陽節中所扮演的角色悄悄發生了變化,其作用由食用演變成了觀賞。唐代孟浩然有詩:“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裡明顯説的不是吃而是賞了。這種演變是由於菊花被賦予了某些文化內涵而發生的。這就不能不提到陶淵明瞭,喜愛菊花常常在他的詩篇中表現出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都是膾炙人口的句子。郭醒説:“在宋代以前,人們心目中的陶淵明不僅是一個偉大的詩人,而且是一個品行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隱士。他喜歡的菊花恰恰又不畏風霜,選擇在百卉凋零的秋季獨自開放,這簡直就是世外高人的標配。這樣,隱士的孤高品質自然投射到了菊花身上,菊花也就被賦予了不畏強暴、清高自守的文化品格。”這種品格自然會受到許多有道德潔癖的古代文人的追捧,吟咏菊花也多從這方面立意,如白居易的“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鄭思肖的“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等都是如此。
今天怎樣過重陽
重陽登高的習俗從何而來呢?歷來有三種説法,一種是登高避災,一種是山嶽崇拜,一種是登高“辭青”,其中以第一種看法最為普遍。據南北朝時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
郭醒認為,這個故事的文化背景還是“避除惡氣”這一主題。“桓景是被費大師忽悠了,因為實踐證明,重陽節不登高並不會禍及全家。這個結論古人當然也會發現,但重陽登高的習俗還是被保存了下來,只不過主題不再是逃難,而是改成了秋遊。秋日晴朗,天空澄澈,登高臨遠,尋幽選勝,是一件很愜意的事。”
除了登高,今天我們過重陽節還有哪些好方式呢?僅就我們遼寧來説,並不適合種植茱萸,所以插茱萸的習俗基本上沒有。但賞菊花的習俗是有的,每年從中秋到重陽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正是遼寧菊花盛開的好時節,各大城市的公園和廣場上都有菊花展,帶著家中的老人、孩子和親戚朋友一起賞菊,實在是賞心樂事。
王焯認為,敬老是重陽節最重要的主題之一,老年人應該是節日的主角。除了陪老人吃飯、外出遊玩之外,大家還可以結合現實需要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活動,世界上很多國家也都有自己的老人節,他們的一些有益的經驗也可以借鑒。比如開展一些適宜老年人的體育比賽、為老人進行文藝演出,豐富老人的文化生活、為老人提供義診以及家政方面的公益服務等。(記者 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