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遼寧頻道報道(田甜):11月26日,中央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表彰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佈公告,公示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擬表彰對象。其中,遼寧3人上榜。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黨中央決定表彰一批為改革開放作出傑出貢獻的個人。根據評選表彰工作部署,在各地區各部門反復比選、組織考察、集體研究提出推薦人選的基礎上,經歸口評審、統籌考慮,産生了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擬表彰對象。
遼寧上榜的3人分別是孫家棟、羅陽、郭明義。他們分別在各自的領域堅守初心、追求卓越、敬業奉獻,綻放光彩。
孫家棟:“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孫家棟,男,1929年4月生於遼寧瓦房店市,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先後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09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
1967年,錢學森親自點將,37歲的他成為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總負責人。在要資料沒資料、要經驗沒經驗、要專家沒專家的窘境下,孫家棟克服重重困難,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那一年,孫家棟41歲。
2004年,我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已是75歲高齡的孫家棟再次披掛上陣,挑起工程總設計師的重任。探月工程風險很大,很多人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的孫家棟為什麼還要接受這項充滿風險的工作,萬一失敗了,他輝煌的航天生涯就可能蒙上陰影。
孫家棟幾次關鍵的人生轉折,都聽從了祖國的召喚。他曾説:“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羅陽:“遼寧艦”成為他一生戰鬥的最後陣地
羅陽,男,遼寧瀋陽人,1961年6月出生,航空工業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原副書記、董事長,2012年11月25日12時48分執行任務時,羅陽突發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經搶救無效,在工作崗位上因公殉職,終年51歲。
2012年,羅陽獲得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中航工業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董事長孟軍説,羅陽在航母上最後的8天時間裏,曾經5次來到艦載機的機艙中,詳細研究今後真正的殲15艦載機到航母上之後,維修、拖動等各方面的實際問題。
孟軍在“遼寧艦”上,就住在羅陽的隔壁。孟軍説:“作為殲—15的生産者,在一旁觀看、記錄著艦情況可以説是提心吊膽。而殲—15起飛時巨大的轟鳴聲,更是震得人心臟難以承受,但羅陽卻堅持記錄了每批架次的起降,甚至不放過任何一批次飛機的觸艦、復飛等動作,他的觀看點離飛機最近距離不超過20米。”
羅陽參加工作時,中國和國外頂尖航空製造企業的差距,曾讓出國考察的同事灰心得直想哭。現在,中國則在不斷創造奇跡,一步步縮短差距。
生前最後一次與家人通話,羅陽説:“我的任務完成了,我很欣慰”。
郭明義:在崗位上,以做到“最好”履行著自己的承諾
郭明義,男,漢族,中共黨員,1958年12月出生,遼寧鞍山人,中國共産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現任鞍鋼集團礦業公司齊大山鐵礦生産技術室採場公路管理業務主管。他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遼寧省特級勞動模範。
1981年,郭明義從部隊退伍回到鞍鋼。回到鞍鋼齊大山鐵礦後,郭明義先後從事過6個不同的工作,從大型生産汽車司機到車間團支部書記,從礦黨委宣傳部幹事到車間做統計員兼人事員,從英文翻譯再到採場公路管理員,無論在什麼崗位上,他都以做到“最好”履行著自己的承諾。
郭明義説:“從小到大,雷鋒一直是我的榜樣。做雷鋒傳人,就要立足本職、奉獻崗位,在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中收穫幸福。有人説我是‘越幹越基層、越幹越辛苦’,但是我沒有感覺到苦,而是越幹越起勁,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覺得非常快樂。”
“這些年,我積極投入希望工程、無償獻血、捐獻造血幹細胞、捐獻遺體器官等活動。有人問我,你自己並不富裕,為什麼還要去幫助別人?我確實不富裕,但一點幫助能夠讓病人及時得到救治,讓貧困家庭一解燃眉之急,讓失學兒童露出幸福微笑,這都是我能夠做到的,我為什麼不做呢?我為什麼不多做一點兒呢?”郭明義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