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家人、朋友、親戚各種聚會少不了要飲酒助興。許多人是想痛痛快快喝酒又怕喝酒傷身體,於是,通常會在餐前、餐後服用解酒藥。那麼,市面上各種類型的解酒“神藥”到底能不能讓你“千杯不醉”,既解酒又保肝呢?
——市六院肝病六科主任醫師 張影
人體解酒 主要分三步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乙醇),進入人體的大部分乙醇都是通過肝臟進行氧化代謝的,當乙醇進入人體後,首先由乙醇脫氧酶(ADH1B)把乙醇氧化成乙醛,再由肝臟中的乙醛脫氫酶(ALDH2)把乙醛轉化成乙酸,最終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也就是乙醇→乙醛→乙酸三步轉化。處於環節中間的乙醛是讓飲酒者出現醉酒症狀、身體不適並對機體危害最大的産物。多數酒量較大的人,並不是因為代謝速度快,而是乙醇轉化成乙醛的過程比較慢,當別人已經醉了的時候,他們喝進體內的乙醇大部分未轉化為乙醛,因而出現醉酒症狀較慢。
解酒本無藥 只能靠自己
乙醇代謝的過程是藥物無法替代的,幫助分解乙醇的ADH1B和ALDH2也是先天形成的。目前,並沒有證據可以表明,市面上的這些解酒藥可以增加這兩種酶在人體中的含量。
醫院在急診搶救醉酒的人,也是採用洗胃、靜脈注射葡萄糖或生理鹽水的方法,達到加快乙醇分解的目的。目前,我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也沒有以解酒及類似適應症批准通過任何藥物。鹽酸納洛酮舌下片,多應用於重症(昏迷)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屬於處方藥(RX)不能任意服用。市面上宣稱能解酒的解酒藥,大都是保健品或食品,作用只是讓飲酒者緩解噁心、頭暈等不適症狀,酒精對肝臟、腸胃的危害依然存在。並且乙醇會和多數藥品發生化學反應,産生有毒物質,尤其是退熱藥和抗生素藥物,服用後飲酒容易引發肝臟炎症,在不清楚“解酒藥”成分時,千萬不要隨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