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葵陽 攝
唐葵陽 攝
1月14日上午,在瀋陽市造血幹細胞採集指定醫院,遼寧省第204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完成捐獻,一位10歲的急性白血病兒童將因此重獲新生。而捐獻者,正是46歲的一線工人劉女士。這一天,成為她此生最特殊的日子。
23年累計無償獻血近20次
46歲的劉女士來自葫蘆島,是一家企業的一線工人。“我是個熱心腸,遇到有困難的人,就總想盡可能幫一把,這樣做自己也很快樂。”她告訴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1996年單位組織義務獻血,她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此後,她一直堅持定期無償獻血、獻血小板。據估算,這些年她無償獻血次數累計近20次。
5年前,紅十字會號召獻血志願者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劉女士立即報了名。2018年5月,她接到了紅十字會的電話,説她和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了。得知消息,她又驚又喜,仿佛中了大獎一般,“造血幹細胞配型成功的幾率是十萬分之一,這個世界上有一個生命能因為自己而獲得重生,我覺得特別高興。”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是她的人生信條
劉女士第一時間將消息告訴了丈夫,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他開始有些擔心,害怕捐獻會對我的身體造成傷害。”劉女士告訴記者,“但我心意已決,‘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是我的人生信條,既然可以救人一命,我便責無旁貸。”
看到劉女士的堅持,丈夫也開始關注造血幹細胞捐贈的事,慢慢了解了造血幹細胞移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按照相關規定,捐獻者與受捐者雙方要保密,只聽説對方是一個10歲的小女孩,在千里之外,這是一種緣分啊!”劉女士説,她通過紅十字會了解到,自己的捐贈對像是一名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10歲外地小患者,病情相當危急。
“我也是母親,我女兒今年25歲了。”劉女士告訴記者,想到自己的女兒,為人母的她感同身受,也更堅定了捐獻的決心。
“能換來孩子的生命就值!”
為了不影響工作,劉女士利用休息時間去市區完成了各項檢查,積極配合準備工作。在旁人看來,整個過程很繁瑣,可在她看來,“小小的辛苦能換來孩子的生命,我覺得很值得。”儘管與受捐女孩未曾謀面,但是一想到自己的造血幹細胞將幫其重燃生命,劉女士的內心抑制不住地激動。“非親緣骨髓配型成功率僅為十萬分之一至四萬分之一,我和她能配型成功,或許正是上天的安排。”她説。
1月15日上午,劉女士成功採集了近200個單位的造血幹細胞,隨後,這袋“生命的種子”將由專人乘飛機護送至千里之外的醫院,去挽救一條鮮活的生命。
我國等待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超百萬
相關連結
據悉,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治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造血及免疫系統重症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成熟技術和重要手段。中國紅十字會于2003年設立我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在國內開展非血緣造血幹細胞捐獻的宣傳動員、資料入庫、檢索配型、捐受雙方聯繫等工作,承擔起搭建白血病患者生命橋梁的責任。造血幹細胞的採集方式是從外周血中採集,並非傳統觀念中的“採集骨髓”。這一安全、科學的方法將無損志願捐獻者的個人健康,對廣大女性備孕産子也沒有負面影響。“當前,我國等待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有100余萬人,因此希望能有更多大眾加入到捐獻造血幹細胞的隊伍中來。”遼寧省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服務大隊隊長竇偉説,“這將為血液病患者奉獻‘生命的火種’,幫助他們獲得新生。你的一句‘同意’,將會給生命帶來希望,讓愛得以延續。”(記者 唐葵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