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採摘草莓準備發貨。(攝影 方瓊)
國際在線遼寧頻道報道(田甜):開原市慶雲堡鎮三家子村幾十棟高效大棚矗立在道路東側,棚外凜烈的寒風與棚內盎然的春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時,大棚里正孕育著三家子村村民們的新年希望,一顆顆新鮮的、深紅的草莓也正如村民們紅火的日子,誘人且甜蜜。
春節臨近,64歲的李淑華仍忙碌在草莓大棚裏,認真地一顆顆摘除草莓的老葉,她向國際在線遼寧頻道介紹説:“現在冬天閒在家裏也沒什麼事,每天來棚裏幹點活,不累人,一天還能有七八十元的收入,算下來,也不比年輕人進城打工掙得少,這多虧了王主任的好頭腦!”
李淑華口中的王主任就是三家子村的村書記王玉恒,今年40歲的王玉恒已經與草莓結緣20多年。“咱們三家子村種植草莓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了,我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從村裏收草莓,到外地去賣。好的時候一年也能掙上4、5萬元。”王玉恒這樣説道。“後來,我做了村主任,那咱就不能光想著讓自己掙錢。之前,我積累了多年的銷售經驗,已經清楚地知道什麼樣的草莓口感好,受顧客歡迎。所以,我就號召村裏的老百姓建更高規模、高品質的大棚,繼續種草莓。”
2016年,經過多番考察,王玉恒看準高效大棚面積大、採光好,種出的草莓産量多、産值高的優勢。他説:“當時,我號召村民和我一起建這樣的高效大棚,一開始有100多戶村民心動,但建一個棚需要投資16萬元多,這麼高的投入,讓不少村民打了退堂鼓,最後真正投資建棚時,只剩下9戶村民參與。”當年,王玉恒號召村民一共建起38棟高效大棚,忙時用工110余人,解決了村裏不少閒置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一年下來,平均每個棚的凈收入就達到了5萬元之多。
在高效大棚裏嘗到了甜頭,2018年王玉恒與其他4戶草莓種植戶一起成立了草莓專業種植合作社,先後流轉土地380畝,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同時,種植戶們在合作社的協助下,一方面可以節約肥料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增加銷量,一年下來,每戶平均增收3000元左右。
看準了草莓市場的好前景,2018年王玉恒又新建15棟長330米寬15米的高效大棚。為了讓村裏的草莓産業走上規模化、專業化的道路,他從丹東市高薪聘請經驗豐富、水準高超的技術人員坐陣三家子村,為種植戶提供專業的技術指導,同時,引進新品種,開拓新市場。王玉恒説:“從前,我們村種草莓屬於‘小打小鬧’,雖然農戶也掙了錢,但品種單一、規模有限。現如今,政府的好政策向農村傾斜,各項補貼、指導都很到位,我們對未來的生活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