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展示糖人製作技藝。 王金龍 攝
2月17日,由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辦,遼寧省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策劃承辦的“燈慶團圓·喜樂元宵”活動落幕,60個非遺項目、240多名傳承人和演職人員參加活動。作為“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2019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展演系列活動的收官之作,本次活動充分挖掘節日文化內涵,精心策劃了“傳統技藝展示”“元宵節俗體驗”“互動即興展演”“非遺公開課”“非遺綜藝晚會”五大主題活動。
非遺展演現場座無虛席
2月17日下午,來自蓋州皮影劇團的非遺傳承人林世敏領銜表演了《龜與鶴》《狼來了》等4部皮影戲作品。演出開始前,文馨苑小劇場坐滿了觀眾,在舞臺與觀眾席之間的空地上,20多位小朋友席地而坐,期待觀賞獨具風格的皮影戲。蓋州皮影戲又稱遼南皮影,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是中國皮影藝術體系中的一個主要支脈,在創作上採用地方口語化,唸白多為鄉音俚語,唱詞格式風格獨特。蓋州皮影戲有著獨特的詞牌,音樂唱腔主要分為影調、外調、雜牌三種,深受遼寧省觀眾喜愛。
演出結束後,非遺傳承人走下舞臺,請小朋友們近距離欣賞皮影,很多小朋友爭相學習操縱影人,氣氛熱烈。有家長表示,希望孩子有機會專門學習皮影藝術。據了解,省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通過在傳統節日舉辦大型系列非遺展演展示活動,已經培養了大批觀眾對於非遺傳承保護的興趣。
“非遺公開課”持續升溫
為了滿足廣大觀眾參與學習非遺的需求,2月16日、17日,省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特別舉辦了“非遺公開課”,邀請遼西木偶戲、滿族剪紙、丹東面塑、烙畫藝術、瀋陽“面人湯”等非遺項目的國家級、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擔任主講老師,以面對面演示、手把手教授的形式,現場傳授非遺項目的製作技藝。孩子和家長可以在省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一同學習與創作,共度一段難忘的節日時光,攜手體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2月17日,在省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三樓傳習室,記者看到家長與孩子興致勃勃地跟非遺傳承人學習剪紙、面塑等非遺製作技藝。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相比2月16日,17日前來參加“非遺公開課”的孩子和家長又多了一倍。家長張女士表示:“之前並不了解我們遼寧有這麼多非物質文化遺産。這次通過非遺傳承人的口傳面授,孩子愛上非遺文化。感謝省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創造機會讓孩子身臨其境地體驗傳統文化,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熏陶,一定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非遺綜藝晚會”總也看不夠
“非遺綜藝晚會”是本次非遺展示傳承活動的重頭戲。這場晚會選調了遼寧省優秀表演類非遺項目參演,京劇、評劇、遼西木偶戲、東北二人轉、阜新東蒙短調民歌、撫順地秧歌等項目的國家級及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同臺獻藝,精彩紛呈。晚會分為3個篇章:《元夜歡歌》《梨園春色》《夢圓今朝》。2月17日晚,在文馨苑小劇場古香古色的舞臺上,阜新東蒙短調民歌《春天來了》拉開了非遺晚會的序幕。該節目由賀一晗、韓梅共同演出,能夠在節日期間赴省城參加這場別具意義的晚會,他們非常開心。觀眾吳先生表示,他是“非遺綜藝晚會”的忠實觀眾。只要文馨苑有非遺演出,他都會趕來觀看。當晚這場演出,他最喜歡的節目是戲曲串燒《正月十五鬧花燈》。他認為這個節目不僅反映了元宵節的主題,更體現了遼寧省少年兒童傳承非遺的成果。
多樣的年俗體驗、多元的非遺展示、多彩的非遺展演,陪伴遼沈百姓度過了愉快的週末。(記者 王臻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