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攝
2月23日,由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辦,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遼寧兒童藝術劇院承辦的“2019年迎新春惠民演出季”迎來壓軸大戲,國家藝術基金滾動資助項目話劇《開爐》在中華劇場演出。現場座無虛席,一位老者對記者激動地説:“我是咱遼藝的老戲迷了,《高山下的花環》《父親》《郭明義》《幹字碑》……遼藝秉承著一戲一式的創作態度,打造了眾多舞臺藝術精品。今天的話劇《開爐》非常精彩,真棒!我臨時寫了兩句詩,‘匠心琢偉器,歷千錘始化神工’。”
講述瀋陽老北市的抗戰故事
《開爐》由遼藝著名藝術家孫浩編劇,由宋國鋒執導,也是繼《祖傳秘方》之後又一部以抗戰為背景,體現東北地域文化、瀋陽城市文化、北市場市民文化的作品。《開爐》以現實主義的筆調,通過熄爐、診爐、護爐、醒爐、開爐五個篇章,講述了那段歷史上普通中國人覺醒、站起、奮進的心路歷程。
宋國鋒説:“《開爐》以抗戰時期的瀋陽北市場為背景,以老字號‘義和盛’鐵匠舖三兄弟的故事為主線展開,講述了一段灰色歲月中可歌可泣的抗戰故事。被認為早已在‘平頂山慘案’中喪生的‘義和盛’大師兄趙鐵錘,在經歷非人般的五年後回到北市場,卻發現一切早已物是人非,‘義和盛’在日偽時期因種種壓力被迫熄火停業,二師弟陳鐵墩因抗日行為被日軍抓了起來,自己的髮妻也改嫁給三師弟羅鐵杠……面對這樣的破碎山河和家庭,趙鐵錘毅然扛起了家國命運,重新開爐,支持抗戰。作為2016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話劇《開爐》深受觀眾好評,在多地的演出中反響強烈。”
展示瀋陽人的不屈精神
孫浩説:“我自幼生活在瀋陽這塊土地上,生於斯,長于斯,從小聽長輩們繪聲繪色地講努爾哈赤、皇太極、張大帥的故事。這塊土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創造了悠久豐富的人文歷史,孕育了掘之不盡的文化寶藏。作為一個瀋陽人,我真的希望能夠創造出一種瀋陽作風,瀋陽氣派的,洋溢著鮮明的東北文化精神、東北美學品格的話劇。話劇《開爐》首演的成功很大程度來源於語言的魅力。東北方言和歇後語的運用讓整部劇更接地氣兒、更貼近生活。此外,相聲、二人轉、東北大鼓等藝術形式的融入,將觀眾帶入到那個年代,講述的仿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話劇《開爐》蘊含著巨大的戲劇張力,在人物角色的塑造、意識情感的交織等方面都頗具看點。而演員深情、精湛的演繹,更是賦予了角色生命和活力。”
記者在現場,看見劇中“脫了褲子照鏡子,給義和盛露了大臉了”、“武大郎賣豆腐,人熊貨囊”等幽默的臺詞,讓台下觀眾發出陣陣笑聲。
觀眾為好劇叫好
業內有人認為,北京人藝的戲如茶,要慢慢品,遼藝的戲如烈酒,看著很過癮。
《開爐》的舞美也非常有特色,舞台中央,一座巨大、厚重、斑駁、氣韻雄渾的鐵爐,那是舞臺視覺主體的核心形式,既有來自生活的現實物理屬性,又成為藝術世界的主旨精神指向,正如爐膛內烈焰飛騰照出中國人民百煉金剛的脊梁,鐵爐這一核心意象巧妙地成全了《開爐》最重要的形式鋪設。
一位也是戲劇從業人員的觀眾,在觀看後對記者説:“這部戲有著鮮明的東北地域特色,老瀋陽特色,講述老瀋陽人的故事,表現老瀋陽人的性格和情感。孫浩老師有豐厚的老瀋陽歷史生活積累,也有很深的情感和強烈的寫作衝動。這部戲非常注重塑造人物,人物個性都很鮮明。鐵匠舖裏的東北民間草根小人物讓人難忘,我特別喜歡《開爐》中的女掌櫃馮淑玉,不同於以往舞臺上的巾幗形象,她集聰慧、美麗、個性于一身,剛柔相濟又智勇雙全。”(記者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