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農民作家張志文潛心47年完成《令俠·劉海山》

2019-02-26 09:33:51  |  來源:瀋陽日報  |  編輯:李靜   |  責編:董健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190226085521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190226085525

  瀋陽新民市農民作家張志文用47年時間,終於出版了近40萬字的《令俠·劉海山》一書。書中講述叱吒風雲的傳奇瀋陽人劉海山,以及他與孫中山、宋慶齡、蔣介石、張作霖、張學良等人的交往……

  偶遇劉海山

  “喂,是您給我打電話嗎?我剛從地裏幹活回家。”2月25日,記者在等待了大半天之後,終於聽到了來自瀋陽新民市公主屯鎮小柳屯村農民作家張志文的回復。

  “怎麼想到要寫劉海山呢?”

  72歲的張志文回答擲地有聲:“劉海山這個人可不一般,他被譽為民國‘第一衛士’,被孫中山稱為‘令俠’。他還是我的老鄉。”

  張志文告訴記者,1972年6月中旬的一天,他被生産隊長派到養息牧河舊門段打堤上的雜草。休息時,在大楊樹下看見一位身高一米八的大個兒老漢,穿著退色的青色中山裝,身背糞筐,手拎糞叉,腰板挺直地走來。張志文和老人面對面坐著,他發現老人目光炯炯、神采奕奕,很是與眾不同,便與老人嘮起了閒嗑。通過交談,他知道老人叫劉海山,剛從上海回到家鄉不久。張志文向劉海山講了一些家鄉的事,劉海山也對張志文頗有好感。

  不久,兩人再次相遇。嘮到興奮處,劉海山很隨意地説:“在北平,我接受孫中山指令刺殺過兩廣總督……受蔣介石指令,曾三次刺殺張作霖但沒忍心下手,還和張學良交了朋友……”當時才26歲的張志文,人生第一次面對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心裏頓時産生了巨大好奇。

  為劉海山立碑

  從小就愛聽民間傳説,並到處蒐集民間故事的張志文,特別想搞清楚劉海山背後的神秘事。於是,他找到當時劉海山所在的舊門村主任付德印。

  付德印聽説張志文正在寫《瀋陽民間故事與傳説》,便忙説,你不如寫寫劉海山,這老爺子曾保護過孫中山,孫中山贈給他一對玉石鳥,還將自己心愛的“勃朗寧”手槍送給了他。此一段,劉海山曾在公開發表的《孫中山白鵝潭蒙難》一文中提及。

  張志文通過多方蒐集,終於將劉海山神秘面紗的一角揭開。

  劉海山原名劉海,出生於瀋陽市新民市舊門村一戶普通農民之家。他從小習武,造就了機敏堅毅的性格。1913年,劉海山20歲時,因仗義刺殺當地惡霸,毅然離家出走,經親友推薦給孫中山當衛士。1913年7月,孫中山開始討伐袁世凱。為此,袁世凱在北平組織了暗殺團,策劃刺殺孫中山。於是,孫中山從衛士中挑選了忠誠的劉海山打入暗殺團,破壞了暗殺行動。事成之後,孫中山為劉海山賜號“令俠”,讓他擔任衛士長。孫中山病故後,劉海山擔任蔣介石的衛士,後經蔣介石介紹成為張學良的副官。抗戰爆發後,劉海山避居上海。

  後來,劉海山返回家鄉新民市,宋慶齡還親自給他寄款300元。

  張志文有些惋惜地對記者説:“後來,劉海山患中風臥床不起,1977年8月21日,在舊門村逝世,時年84歲。”2018年8月20日,在劉海山逝世41週年之際,張志文和新民市的文化志願者為劉海山墓立碑銘志。

  蒐集整理民間故事

  幾十年來,張志文整理的民間故事已有200余篇,300多萬字,發表了70余萬字。張志文告訴記者,他從小就愛聽老人們講故事,還喜歡蒐集民間傳説。至今,他還清楚地記得,1982年他的作品《放水》在《瀋陽文藝》上發表了,這對他是極大的鼓勵,從此便一發不可收。除了跑遍新民的各村屯蒐集故事外,還自費跑到吉林、內蒙古,甚至是河南去蒐集。他蒐集整理的故事情節有趣,引人入勝。由於故事數量多,被認為是“當地蒐集民間故事最多的人”。

  在張志文蒐集編寫的故事中,如《劉海山三刺張大帥》《順治求藥》《李蘭波上書》《安福屯的傳説》《張差官好心遇奇緣》等在多家報刊上發表。其中,《張作霖傳説》發表後,1985年被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拍成專題片在全國放映。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媒體也相繼報道過他整理民間故事的新聞。1987年,新民市蒐集整理民間文學出版“三集成”時,他的故事有31篇入選,其中還被瀋陽市選用了8篇。

  張志文曾當選新民縣(現新民市)第五屆政協委員,現在是瀋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新民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理事。

  張志文用拿鋤頭的手敲開了民間文學殿堂的大門,為搶救民間文學故事做出了突出貢獻,2002年獲得瀋陽市政府頒發的“千名文藝新秀獎”。

  張志文對記者説:“只要自己還能動彈,就會一直去蒐集民間故事,盡全力展示瀋陽民間故事的無窮魅力。”(記者 陳鳳軍/文 李浩/翻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