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錫伯族300多年傳承的古老家譜:喜利媽媽

2019-03-18 09:00:03  |  來源:遼寧日報  |  編輯:李靜   |  責編:董健雄

瀋陽錫伯族300多年傳承的古老家譜:喜利媽媽

隆重的供奉“喜利媽媽”儀式 供圖 仇興輝

瀋陽錫伯族300多年傳承的古老家譜:喜利媽媽

吳吉山製作的小弓箭 供圖 仇興輝

  小弓箭、紅布條、小搖車、銅錢、小靴子、嘎拉哈……每年從除夕到二月二,居住在瀋陽的錫伯族人要在家裏挂起一條約10米長的索繩,上面拴挂著這些做工精美的小物件。它帶有結繩記事的作用,是家族繁衍的標記,是錫伯族沒有文字時代的家譜。

  3月7日,記者來到瀋陽市沈北新區黃家街道八家子社區吳吉山老人的家中,探訪瀋陽錫伯族人300多年傳承下來的古老家譜——“喜利媽媽”。

  弓箭表示生了男孩,布條代表生了女孩

  吳吉山老人今年83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代表性傳承人,雖然已是滿頭白髮,但腿腳靈便,思維敏捷。老人熱情地將記者讓到熱乎乎的火炕上,指著房頂從西北角挂到東南角的索繩,講起了錫伯族“喜利媽媽”的象徵寓意。

  “喜利媽媽”是一條約10米長的索繩,只在每年農曆除夕請出來,從屋裏西北角拉到東南角,兩端用榆木棍綁著挂在房樑上,從上面的小物件裏,能看到這家幾輩人的繁衍狀況。

  記者定睛細看, 索繩上係有小弓箭、彩色布條、小搖籃、扳指、小箭袋、銅錢、小靴子、嘎拉哈(豬羊等家畜背式骨)、小水桶等物件。這些小物件有什麼樣的特殊寓意呢?

  吳吉山老人告訴記者,這裡挂了一個小弓箭,表示家裏生了一個男孩,期望他繼承先輩傳統,長大成為能騎善射的遊獵勇士;後邊拴了一個彩色布條,表示生了一個女孩,希望她長大成為縫製衣物、操持家務的能手;挂著小箭筒和扳指,象徵著錫伯族男兒弓法嫺熟,或到深山密林中狩獵,或馳騁于疆場,成為好獵手或好武將;挂水桶,記錄著遊牧民族在遼河兩岸打水拎馬料的生活;後邊挂掃帚,代表著這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弓箭旁邊挂的銅錢,表示這個男孩成人後會理財,家道興隆富裕;如果弓箭旁邊挂一個小帽子,表示這個男孩後來當了官。再往後看,又挂著一個小搖籃,裏邊還有個襁褓包,意味著娶了一個兒媳婦,盼望她傳宗接代、早生貴子;在旁邊挂的小靴小鞋,是表示這一代子孫眾多、人丁興旺。

  吳吉山指著挂起的一個嘎拉哈,解釋説, 每一代長子出生時,除了要挂個小弓箭,還要再拴個嘎拉哈,又叫背式骨,是借諧音表示輩分,説明又添了一輩人。在兩個嘎拉哈之間的小弓箭、彩布條和搖籃,就代表了這輩男孩、女孩和兒媳的到來,能清晰地標示出一個家族世代傳續的脈絡,反映出原始家譜的特色。

  “我的祖先叫扎布金阿,曾祖名叫長在,隸屬正黃旗。”吳吉山老人告訴記者,從屋頂西北角扯起的索繩以挂飾記錄,一直記載到今天自己的孫子,共9代人300多年的繁衍生息史。

  本族子孫滿堂的老人製作象徵物

  按照錫伯族民俗,“喜利媽媽”的製作很有講究,要請兒女雙全、三代同堂抱了孫子的老兩口來做,也有的地方是請子孫滿堂、家道興隆的兩位老太太來做,且製作所需材料用品,不得自家籌備,必須是向人口多、輩數全的人家討要。

  吳吉山告訴記者,“喜利媽媽”分為索繩和象徵物兩部分。索繩要由兩位老人從中間向兩頭搓,達到10米長,兩端各綁一個樹杈,名曰“老頭棍”“分支棍”,寓意索繩吊在兩樹之間,“孩子”裝在皮口袋(後演變成搖籃)裏,挂在上面以防野獸傷害。上面拴的象徵物最初有三種,即弓箭、箭袋、扳指,從中可見祖先的漁獵生活。後來日久天長逐漸增添,出現了嘎拉哈、布條、搖籃、小靴子、銅錢、掃帚、水桶等物件,大小都在3釐米左右。

  記者發現,製作“喜利媽媽”所用的材料,多采用樺樹皮、棉布、棉線、麻繩等天然材料,不同家族的“喜利媽媽”,因為家庭成員和經歷的事件不同,飾物也會有不同排列和標示。

  按錫伯族的傳統,以西為上,老人住西屋。每戶人家的西屋西北墻角都釘著一塊木板,放著供品,挂著黃布口袋,平時“喜利媽媽”就供奉在黃布口袋裏。到了大年三十,要舉行隆重的供奉“喜利媽媽”儀式,設供品、放鞭炮,然後由家中男主人畢恭畢敬地請出“喜利媽媽”,從屋內的西北角挂起到東南角。如果年內家裏生了男孩或女孩,要在除夕晚上往索繩上拴弓箭或布條等。

  吳吉山告訴記者,“喜利媽媽”從除夕一直展示到農曆二月初二,然後收攏,放回原處。二月初二這一天,為了送“喜利媽媽”還位,錫伯族人全家還要做蕎麥麵饸饹吃。如今“喜利媽媽”已經被錫伯族人看成保祐子孫繁衍和家宅平安的聖物,被恭敬虔誠地供奉著。

  瀋陽有5.5萬錫伯族人, 是全國人數最多的聚居區

  在瀋陽市沈北新區八家子社區,社區書記何岐山告訴記者,八家子社區有232戶人家,其中80%都是錫伯族人,如今有5戶人家將本家族的“喜利媽媽”保留下來。

  “敬祭‘喜利媽媽’,是錫伯族普遍和獨有的民間信俗。”沈北新區文化旅遊和廣播電視局調研員仇興輝告訴記者,瀋陽市錫伯族人口有5.5萬,是全國最多的地區,也是全國兩大錫伯族聚居區之一,沈北新區就聚居著3萬多人。

  仇興輝説,沈北新區地處平原,境內有遼河、蒲河、柳條河等,適合農牧業發展。特別是遼河沿岸,水草豐盛,土質肥沃,是遼北的小江南。因此在300多年前,吸引了以遊牧為主的錫伯族人,從興安嶺南遷到這裡安營紮寨,直至定居,成為錫伯族的故鄉。

  仇興輝介紹,錫伯族早期生活在東北的大小興安嶺,由於長期的遷徙流動和生活環境的變化,錫伯族先後和匈奴、契丹、蒙、漢、維吾爾等民族直接往來,不同程度受到這些民族文化的影響。古代錫伯族人過著部落群體聚居的生活,以打獵和捕魚為生。他們沒有文字,記一件事情,就在木頭上刻個符號。但是天長日久,記事的木頭慢慢腐爛散失,後輩很難記清自己先祖的名字、輩分。後來,人們在勞動實踐中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在屋子對角拉一條繩子,在繩索上面挂上不同的物件來記錄家族裏發生的大事件,這就是“喜利媽媽”,是錫伯族沒有文字時代的家譜。

  從元代起,錫伯族開始使用錫伯文字編修家譜,傳承家族歷史。據考證,清代錫伯族修制的家譜,大部分用滿文。民國初期重新續編的家譜,多用錫伯文、漢文或滿文,也有錫伯文、漢文兩種文字合璧的。與吳吉山同屬黃家街道、相距1.5公里的大孤家子社區的關玉善提供的文字家譜,就記載了先祖遷入沈北地區的緣由:“憶夫始祖康熙三十八年,奉諭來至沈城以西三家子浮處,迨至三四祖後遷達沈北大孤家子,見大田膏腴,可以興利,陪都咫尺,可以求名。俗多誦讀,可以建功而立業,未至善地而弗止,既臻善地而弗遷,於是俾四世祖等領地開荒,以圖久遠之計。”這個關氏家譜,印證了錫伯族人當年定居沈北的往事。(商越)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