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10時31分,我國中型四代戰機“鶻鷹”呼嘯著滑出跑道,一飛沖天。“鶻鷹”戰機有多項創新技術走在世界前列,其帶頭人就是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項目總設計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向明。他基於設計與製造深度融合,走出一條與傳統方法截然不同的新路子,開拓了戰機新概念結構領域,其技術先後獲得1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和二等獎,以及15項發明專利。他還獲得航空航天月桂獎(技術先鋒獎)、遼寧省十大創新能手、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遼寧省先進工作者、航空工業一等功、航空報國金獎等榮譽和稱號。
座右銘 在工作中尋求樂趣
王向明常和團隊成員説,人生最幸福的是職業和興趣相統一,“在工作中尋求樂趣”是他的座右銘。
有一次,他在食堂遇到技術合作夥伴,兩人聊起了3D列印的一個技術問題,越聊興致越高,從中午一直聊到下午,直到肚子餓得咕咕叫時,兩人才相視大笑,他們居然忘記了點餐。
每當遇到重大疑難技術問題,他總是非常興奮,甚至夜以繼日,並以此為樂。20年前,為解決一個飛機結構存在的問題,他突發奇想,利用家裏的洗菜盆做密封試驗。經過反復驗證、堅持不懈,終於研究出解決方案,並應用於飛機機身結構。
有想法 首創飛機結構實驗室
2003年,王向明提出建立結構實驗室,這在現在仍是尖端事物,更何況在16年前。一些權威專家提出質疑:“結構搞什麼實驗室?不就是畫圖嗎?難道你的鉛筆比別人的更粗、還是圖板比別人的更大?”這讓當時的王向明十分無奈,他只能是一臉苦笑。直到2014年,在各級領導和專家的支持下,這個實驗室才正式掛牌,從此為新概念結構研發、傳統技術瓶頸突破建立起技術孵化平臺,為結構技術創新插上騰飛的翅膀。
目前,該實驗室的研究項目達到億元規模,擁有數十項發明專利,持續引領著飛機結構技術的發展方向。實驗室目前已成為國防科技工業鐳射增材製造應用依託單位、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遼寧省增材製造創新平臺。
膽子大 創新技術敢為人先
同行評價王向明膽子大,“什麼玩意兒”都敢往飛機上裝。對此,他總是淡然一笑:“可能他們不太了解,我之所以敢用,是因為實驗室有‘鎮店之寶’。”他説的“鎮店之寶”,是他創建的一套完整的工程化驗證模式和性能評價方法,其核心是性能考核與工藝過程循環迭代,能夠及時暴露性能缺陷,推動技術改進。經過其嚴格考核,新技術可以實現安全可控,王向明對此充滿自信。
王向明創建的新機快速試製技術體系、表面高精度控制工程、協同設計/製造前移的高效執行模式,使得飛機結構重量控制精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工裝減少一半以上,從打樣設計到首飛時間大大縮短,取得了一系列技術創新的突破。他的研究成果,支撐了“鶻鷹”等飛機型號的研製,在打破飛機傳統結構數十年僵局、促進飛機結構與強度等專業煥發新的活力、推動飛機結構技術變革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記者 何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