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黑魚,南方地區繁育的魚苗並不適合在大連放流。科學放流海洋生物最好是本地品種、本地繁育的苗,防止出現基因污染等不良影響……”進入我市增殖放流季,記者昨日採訪市農業農村局海洋漁業專家獲悉,水生物放流行為具有嚴格的標準和規範,錯誤操作不僅不是放生,還會導致放流的水生物入海後很快死亡;未經檢驗檢疫的水生物放流後可能對海洋生態具有危害性。因此,從專業的角度來説,不規範的“生物放生”行為弊大於利。
科學放流水生物應當注意什麼?專業人士説——
首先品種“有講究”,放流的海洋生物最好是原産地原生物種(土著種)。增殖放流是恢復原有水生物種群。因此,通常選擇某一海區中,原來資源量豐富、但因某些原因在一定時段內衰退的品種,如大連市民熟悉的“渤海對蝦”。而改良種(包括選育種、雜交種和其它技術手段獲得的品種)、外來種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物種,如“紅耳巴西龜”“非洲鯽魚”“吸盤魚”等,這類水生物會打破海區原有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不應當放流。
作為大規模增殖放流,為了獲得大量健康的水生物苗種,應當選擇人工繁育技術成熟的品種,如目前我市選擇的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牙鲆魚、許氏平鲉等,這樣才能形成放流的規模並確保效果。同時,苗種應當來自有資質的生産單位並經檢驗檢疫合格,確保健康無病害、無禁用藥物殘留,避免對海洋生態造成二次傷害。
對於放流海洋生物的海區也有一定要求。通常在確定放流海域前,專業人員需對這一海域進行本底調查,確定海水品質、餌料情況、海區環境等是否適合。例如,放流褐牙鲆魚幼體,需在14℃以上的海水,冬季或早春溫度不夠就不能放流;放流1釐米的中國對蝦苗,應選擇適合中國對蝦苗生長的近海水域,在海水水深1~2米左右處放流,海水太深或者岸邊沙灘都不適合。
在市內一些海邊看到的“放生行為”更不可取。沙灘放流海洋生物容易被海浪拍到沙灘死亡,常有遊艇駛過、熱鬧的濱海風景區這樣的海區對水生物幼體來説“過於嘈雜影響生長”,馬欄河入海口這樣的水域海水水質恐怕不夠清潔因此不利於水生物幼體成長……放流小魚小蝦也並非往海裏一扔了之,放流時應儘量接近水面,有條件等應採用滑道等設施減緩苗種受水體衝擊造成機械性損傷,堅決杜絕拋灑或高空傾倒。
總之,除非由專業機構和人員組織,否則不建議市民和遊客在大連開放海域進行大規模海洋生物放流,防止對生物自身和海域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記者 智曼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