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在朝陽市朝陽縣東大屯鄉薛家屯北山,村民正忙著植樹(胡海林 攝)
5月23日下午2點,驕陽似火。朝陽市朝陽縣東大屯鄉薛家屯北山上,40多名村民正忙著植樹,六人一組,分工明確:栽樹、培土、澆水、覆膜、蓋土……
一個多月了,大家每天都在這片山上從早忙到晚。
“時間不等人,得在雨季來臨前把苗栽下坐實,這樣成活率高。”朝陽縣林草局三北站站長李峰説。
“這是荒山,山上除了野草和荊條,沒見過比人高的樹。十年九旱,種活一棵樹太難了。你瞅,這都啥條件?五六釐米浮土下面全是石頭。”年近七旬的陳大爺邊説邊揮鍬掘地。
為了栽樹,這裡去年秋冬便開始整地,靠挖掘機在山坡上鑿出樹坑,並客土回填。為了植樹澆水,工程隊鋪設了一條5公里長的管線,二次加壓才得以引水上山。
薛家屯北山人工造林,鑿山植樹是唯一的方式。這裡兩年需栽下8000畝“三北”防護林,今年要完成4500畝,明年再栽3500畝。
參加多年植樹的村民張國清説:“每棵樹都澆灌著我們的汗水,這裡栽樹,不僅要與石頭鬥,與天鬥,還要與動物鬥。”
原來山上野兔、老鼠成災,尤其到了冬季缺少食物,新栽種的側柏常常成為野兔、老鼠啃食的對象。當地嘗試過用廢紙纏縛、廢機油塗抹等方法治兔害鼠害,但效果均不理想,後來採用荊條捆綁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別看這個方法土,它不但克服了兔害鼠害,還有冬季擋風保暖的作用,增加了樹苗的成活率。不過話又説回來,多了一道工序,也增加了栽樹成本。”李峰説。
站上山頂,放眼望去,可以看到明顯的山脊分界狀況:山的陰面,松樹翠綠;山的陽面,一片荒蕪。
李峰説,松樹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工造林存留下來的,陽面當時也曾栽有刺槐。十多年來,受氣候變暖和乾旱持續,刺槐逐年死亡。
“有人埋怨‘造林不見林’,殊不知為還歷史上生態被破壞的欠債,我們付出了太大的代價。遼西地區只能依賴雨季植樹,那些槐樹死掉的地方,造林不會停。”同行的省林草局生態保護修復處調研員李輝語氣堅定地説。(記者 胡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