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纖酥手舉,娉婷旗袍舞,如畫美人,一顰一笑,風情萬種。
5月28日10時,瀋陽故宮崇政殿前,作為首屆中國旗袍文化節暨“盛京1636”第三屆瀋陽國際旗袍文化節中的一個活動亮點,盛京滿繡的旗袍秀場上,21名中外旗袍佳麗將旗袍服飾與古今禮儀完美結合,讓觀眾近距離感受旗袍的魅力和滿繡的韻味。
記者看到,來自盛京滿繡旗袍藝術團的21位旗袍佳麗,身著不同風格、不同款式旗袍,在古風古韻的背景音樂下,共展盛京旗袍之美,共顯旗袍文化之蘊。此次走秀活動,令現場遊人紛紛感嘆,這是一次視覺上和心靈上的震撼與衝擊,旗袍真的魅力無限。
盛京滿繡 龍騰寰宇
旗袍搖曳生姿,玫瑰宮花綻放,嬌艷盈然動人。
“盛京滿繡”被稱為“中國清代皇族刺繡”,是“旗袍文化起源地”瀋陽的非遺瑰寶,是瀋陽獨有的刺繡技藝符號和遼沈著名的文化名片,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
“盛京滿繡”是滿族女子傳承的傳統手工藝,具有強烈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從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時起,“盛京滿繡”成為清朝皇家文化、地位等級的標誌。
已是“盛京滿繡”第四代傳承人的楊曉桐(滿文:巴彥殊蘭),除了積極開發旗袍服飾用品外,還設計生産了藝術品、家居用品、汽車飾品、旅遊文創産品等七大類的150余種産品。
“盛京滿繡”在創意設計上,注重時尚設計的介入、當代藝術精髓的注入,開啟了跨界設計之路。同時,“盛京滿繡”還積極推動滿繡技術扶貧、刺繡技藝下鄉,將非遺産業與公益慈善相結合。根據滿繡工藝上手迅速、場所多樣、時間機動的用工特點,以産業扶貧、精準脫貧為基本方略,在遼寧阜新阜蒙縣招束溝鎮拉格拉村、營口大石橋建一鎮銅匠峪村、瀋陽法庫縣十間房鎮錢家溝村等60余個村建立了“盛京滿繡扶貧車間”和“盛京滿繡刺繡基地”,受到社會的廣泛讚揚。
另一方面,“盛京滿繡”還面向社會,舉辦公益講座和扶貧性培訓班。從2008年開始,已先後在全省範圍內開辦公益講座上千場,受眾超過10萬人,一對一傳授過的學員有700余人;舉辦了150余期培訓班,培訓滿繡學員千余人次,培養刺繡高水準工藝師140余人。在瀋陽故宮盛京滿繡秀場上,來自法庫十間房鎮錢家溝村的村民李玲玉、阜新哈達戶稍鎮白音昌村的村民馬冬梅,現場表演了盛京滿繡技藝,讓觀眾大開眼界。
創新滿繡 文化傳播
衣袖、襟前、袍角,金色鑲邊;珍珠、金絲、珠花,玲瓏剔透。
傳承人楊曉桐向記者介紹,“盛京滿繡”在刺繡表現手法、製作工藝等方面正不斷推陳出新,做到表現內容和形式上的不斷拓展,現已衍生出盛京滿繡的工藝美術,不但能繡旗袍,還可以繡人物肖像、山水風光,倣油畫、國畫。繡品種類繁多,既有類似《盛京滿繡之盛京賦》的巨幅繡品,也有手中把玩的精微繡品。通過不斷謀求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創新創造,使盛京滿繡藝術更富有吸引力、傳播力和生命力。
楊曉桐還和出版社聯合,對“盛京滿繡”設計立體化出版工程,包括教程出版、有聲讀物、在線教學、文創産品開發及進出口貿易、滿繡技藝培訓、滿繡作品展演等。“盛京滿繡”系列圖書——《盛京滿繡教程》《盛京滿繡之<盛京賦>》《盛京滿繡之<紅樓夢>服飾賞析》,其中《盛京滿繡教程》由楊曉桐結合自身20餘年的刺繡經驗親自編寫,配有科學化的音頻講解和教學視頻短片,該書已經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推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為了更好地推廣盛京滿繡文化,由盛京滿繡控股的瀋陽盛京格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特別組建了“盛京格格仙樂團”和模特藝術團,積極拓展民樂演奏領域並嘗試原創民樂演奏,將旗袍風采與音樂韻律進一步融合。
盛京滿繡表演結束後,記者採訪了藝術團兩名模特:22歲的胡迎心、24歲的楊玲玲。其中,畢業于東北大學金融專業的胡迎心説,她很喜歡盛京滿繡,通過參加模特藝術團,不但提升了自己的專業技能,更了解了瀋陽旗袍文化的博大精深。(記者 陳鳳軍/文 張文魁/攝 宇波/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