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藝術學院音樂劇《追夢·青春》劇照。曾智 攝
“我要把最前沿的技術帶到他的工廠,改造傳統向他證明我的夢想。”“我要去奶奶常常挂在嘴邊的塞罕壩,魂牽夢繞就想現在馬上出發。”“我要去青海看一看大國重器的搖籃,多想知道那些先賢如何決斷。”“為了唱好《南泥灣》,我決定去延安看一看。”……6月17日晚,大連藝術學院原創勵志音樂劇《追夢·青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精彩上演,燈光下,舞臺上,隨著劇情起伏,這堂別具一格的思想政治課,深深打動了台下觀眾的心。觀眾中多為北京高校的青年大學生,他們時而熱淚盈眶,時而掌聲陣陣。演出結束,許多觀眾久久不願離場,以持續熱烈的掌聲表達激動心情。有的人還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好聽易記、朗朗上口的劇中思政課的主題歌。
《追夢·青春》是一部以當代大學生的視角,以大學思政課社會實踐為情節線索,以展現青春理想為主題的勵志劇。該劇共分四幕故事,每一幕都有一位大學生作主角,通過他們的視角與情感展開劇情,進而展現具有時代主題意義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中國戲曲學院大三學生楊程怡説:“這部劇講述的是畢業生的追夢故事,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將音樂劇和思想政治課相結合的形式,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五四運動100週年,在這時觀看這麼一部有意義的勵志青春音樂劇,對我們來説是十分寶貴的,激勵著我們要做有理想有擔當的新時代新青年。”中國音樂學院學生劉穎説:“觀看完演出,內心很激動,我是聲樂歌劇係的學生,希望以後也能站上舞臺,用自己的專業來為祖國和人民歌唱。”
6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追夢·青春》研討會上,與會文藝界、教育界的專家和學者紛紛對《追夢·青春》給予了高度評價。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長張文斌説,6月17日晚,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的一次集體學習,思想政治工作司的全體黨員到場觀看,大家都深受感動。《追夢·青春》是一部高水準的原創音樂劇,站位高、時機好,形式新穎。它做到了理論和輿論的結合、文藝和文化結合、時代和年代結合、校內和校外結合、課上和課下結合、展演和展示結合。為推進高校的思政工作作出了貢獻,也為我們下一步如何加強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
著名文藝評論家、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説,《追夢·青春》在人民大會堂演出,它的意義已經超越了這臺戲本身,不僅對高校的思政教育很有意義,對於高校的藝術教育、美育教育也都有深遠意義。這是高校思想政治課教育的另一種方式,同時它又是我們高校全部課程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嘗試。仲呈祥對作品中通過講述郭永懷的故事展現兩彈一星精神的第四幕評價最高,他説,習近平總書記曾形象地比喻,文藝作品“既要像小鳥一樣在每個枝丫上跳躍鳴叫,也要像雄鷹一樣從高空翱翔俯視。” 這一幕既有小鳥在枝丫上跳躍鳴叫的細節發現、人物的塑造、感人的舞臺語言,又體現了編創者站在哲學的高度,把兩彈一星放在歷史的長河裏邊加以哲學觀照,從歷史通向今天。
中友國際藝術交流院是此次演出的主辦單位之一,是繼2015年《和平頌》之後與大連藝術學院的第三次合作。演出當晚,中友國際藝術交流院邀請了三十多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到場觀看。該機構副秘書長周建平表示,大連藝術學院在實踐教學思政育人中堅持高起點、高標準、視野開闊,利用歷史節點,選擇重大主題,回應時代關切,每隔一兩年都會推出與時代相結合的主題宏大的劇目,弘揚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所必須的中國精神。《追夢·青春》展現了當代青年的時代風采,他們能夠在時代精神的指引下,在思政育人的過程中,積極完成人生觀世界觀的改造與昇華,同時倡導中國青年將個人成長和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思考時代問題、參與社會變革,做關注人類命運的追夢人。
據了解,參與《追夢·青春》創作與演出的有近千名師生,歷時一年半,投入資金上千萬元。“樹立大思政育人體系和藝術實踐教學體系,由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是學校一直堅持的辦學特色。”大連藝術學院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賢俊説,這部原創音樂劇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題,從創作、排練到演出的過程就是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近7年,大連藝術學院每隔一年必有一部大戲推出,先後公演了《和平頌》《絲路·青春》等5部具有時代意義與藝術價值的原創劇目,在國家大劇院、人民大會堂上演。從編劇、作曲、導演、表演、演奏,到攝製、舞美、服裝、化粧、道具都獨立完成,萬餘名師生參與,教師執教能力、學生實踐能力大幅提高,理論與實踐融合、教學與科研並重的藝術實踐教學特色逐漸顯現。 (記者謝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