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米車間採訪
走進機加泵閥園
溫泉旅遊熱度不減
這是遼中東北角的一個普通鄉鎮。
52平方公里的行政規劃,42000畝耕地面積,7個行政村……
順著歷史長河向前,沿著改革足跡遠眺,楊士崗鎮70年的發展史,好似一滴晶瑩的露珠,折射出遼中不斷突破創新的步伐。
稻米加工、溫泉湯養、現代工業……
無論是一産農業、二産工業抑或是三産服務業,楊士崗鎮在改革開放的每一個階段都踩在了“鼓點”上。
6月11日、12日,我們在這個鎮子蹲點採訪,同樣踩著“鼓點”,尋找其發展印記。
小鎮獨佔“魚眼”
一批“糧王”帶著“清水大米”闖世界
遼中,平疇百里,水源豐沛,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
而楊士崗鎮獨佔“魚眼”。
記者走進了杜升山的莊稼院。84歲的老人精神矍鑠,小鎮70年前的樣貌在他記憶中依然生動:“那時我們這裡只有300多口人,住的都是草房子……”據杜升山回憶,70年前,楊士崗地裏種的只有大豆、高粱和小米。
1978年,小崗村18個“紅手印”拉開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序幕。
上世紀80年代初,新的經營模式在遼中大地迅速普及。到了90年代,楊士崗鎮涌出不少賣糧大王烏賀軍式的人物。
“那時,我們開始全國各地跑銷售,最多一年能賣千噸大米,一半都是來自咱遼中。”説起昔日輝煌,53歲的烏賀軍依然內心澎湃。
時代的拐點2012年再次出現。在響應國家農機補貼的政策下,瀋陽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水稻機插秧的補貼政策。楊士崗鎮“先試先行”,抓住了轉型的機遇。
生活在靠山屯村的李英亮,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鼎鼎有名的種糧大戶。
他拿到了省市的首批農機補貼。“當時人工插秧成本太高,還不容易擴大生産。2012年鄉鎮幹部找到我宣傳政策,我毫不猶豫就下定了決心,幹。”從30多畝地發展到如今的500畝,並領著300多戶村民成立了合作社,李英亮的好日子伴著農機的轟鳴越唱越嘹亮:“7年時間,我們農民收入翻了十番,還是黨的政策好啊……”
“在遼中農業發展的進程中,楊士崗鎮既是國家地理標識産品——遼中大米的主産區,又是全區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先行區、實驗區,依託稻鴨混養生態有機種養模式,推廣有機稻認養農業,可以説為傳統農業轉型發展探索出一套全新模式。”遼中區農業農村局局長説。
在今天的楊士崗鎮,高標準的水稻生産、淡水養殖、設施農業正如火如荼。
沈西走廊的“心臟”
小鎮有大經濟,一批産業集群落地
2011年,烏賀軍將賣大米的原始積累投入到稻米加工廠的運營中。
在蘭傑稻米加工廠車間,記者看到了一套嶄新的設備。磨米機的操作聲不絕於耳,色選機、拋光機、提升機密切配合著擇優選精的工序,仿佛一個個變形金剛,智慧而利落。烏賀軍的兒媳田曉説:“它是目前稻穀加工領域的王牌,價值400多萬元。”
這樣的投入,記者聽後驚了一下。在農村,居然還有這麼“大手筆”的設備投資!
已裝滿加工好的大米的米袋,整整齊齊碼在車間一角。“我們要把稻米加工品質繼續提升,做好品牌行銷,讓遼中大米走向世界。”烏賀軍説得很自信。
在楊士崗鎮佑戶坨社區居委會辦公室,記者看到了一面照片墻:長3米,寬1.2米的空間裏,51張呈現各個時期稻米加工狀態的圖片歷歷在目,無聲地訴説著那段歷史。村主任黃立軍説:“上世紀80年代簡單的加工設備,是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從90年代開始,我們逐漸由粗放型模式走向了集約型。今天的鄉村發展,同樣需要先進的設備支撐,形成産業集群。”
楊士崗鎮稻米加工産業勢頭不錯,還帶動一産、三産齊頭並進。
如今,稻米加工産業集群已經有29家完成了提檔升級,脈衝除塵、現代加工設備齊全。楊士崗鎮黨委書記劉夢霄介紹説,目前稻米加工集群年生産總值近3000萬元,經營業主年純收入可達30萬元到40萬元。
2005年,遼中響應瀋陽市關於加速引進發展産業集群的政策,在沈西走廊的核心位置——楊士崗鎮——建設了瀋陽機加泵閥園,重點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及其配套産業集群。經過14年的發展壯大,已入駐企業45家,規上總産值12.5億元。
走進艾克集團,董事長吳長青帶領記者參觀了剛剛下線的智慧裝備。他説:“這是目前國內最高端的電纜生産設備,我們的産品已經佔領了電纜高端裝備製造的頂端,並且與全國很多大型企業都取得了戰略合作。”
在工業園內另外一家企業,世潤重工副總經理趙軍告訴記者:“我們現在主要做配套産品,涵蓋重工、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客戶常説,下了高速就到工廠,而且園區像個花園,周圍全是溫泉,不論生産還是生活都舒適、便捷。”
一泓溫泉水帶來小鎮服務業的春天
10年前發現“金礦”
2009年,遼中區地質勘探時挖到了一眼“金礦”。靠山屯村深達2600米的深層礦岩溫泉,出水溫度可達73℃,富含礦物質,經北京市水文地質工程勘察院鑒定為標準的醫療礦泉水,富含偏硅酸等二十幾種對人體極為有利的微量礦物元素,其醫療、保健、養生功能具有巨大的開發價值。
一泓溫泉水,富了一方百姓。
在瀋陽,幾乎無人不知花溪地,而花溪地的溫泉就來源於靠山屯。
2015年,以“溫泉康養+農業觀光”為主打路線的花溪地溫泉生態樂園從誕生之初便有很高的引燃度。
“起這個名字的時候,就是希望能夠打造一個有花有水的好地方……”隨著花溪地溫泉生態樂園(瀋陽)有限公司董事長鄢德勇的腳步,記者走進了花溪地。一對老夫妻主動湊上來説:“這裡,是我們瀋陽的後花園啊!”
楊士崗鎮圍繞打造經濟強鎮、旅遊名鎮,先後引進了花溪地生態樂園、一品湯泉溫泉度假酒店等項目,年接待遊客達到50萬人次。
今年6月,楊士崗鎮舉辦了首屆濕地溫泉旅遊節。
“我們希望以節造勢、以節聚客、以節促發展,進一步宣傳楊士崗鎮的溫泉品牌,挖掘亮點,延伸鏈條,實現文、旅、遊結合,吃、住、娛一體,使溫泉産業成為楊士崗鎮一張最搶眼的名片。”楊士崗鎮鎮長陳殿輝説。
在輪廓像蝸牛的小鎮,像蝸牛一樣生活
“慢生活小鎮”呼之欲出
察勢者智,順勢者贏,馭勢者獨步天下。
如今,楊士崗人有一個認識: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逆城市化現象會日趨顯著。
“靜逸與閒適,將是這裡最美的天籟之音。”發展慢生活小鎮,這是楊士崗鎮的美好嚮往。在鎮黨委書記公室,一張鎮域地圖格外醒目。“你看它的輪廓像不像一隻蝸牛?”劉夢霄説,“我們培育小鎮‘慢’生活節奏,努力打造一種回歸自然、輕鬆和諧的鄉村生態之旅。”
在一個輪廓像蝸牛的小鎮,回到一種像蝸牛一樣的慢生活。
這大概是已經習慣快節奏的人們,平日裏最大的渴望。
“慢城”的概念最早出現在意大利,目前全球有30個國家232個城市被授予“慢城”稱號。在前往中國“慢城”——南京的椏溪鎮學習後,楊士崗鎮黨委、政府對小鎮請來專家設計並比照《中國國際慢城發展指南》,對産業佈局進行規劃。“我們確定了‘依託一河一湖,建設一帶二路三片區’的發展思路,依託珍珠湖的生態優勢,利用溫泉旅遊稟賦,讓溫泉旅遊、鄉村風光、休閒觀光融為一體,形成一村一品的發展特色,為小鎮增添十足的韻味。”劉夢霄説。
在楊士崗鎮尋找“慢”生活,珍珠湖畔是最好的驛站。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歌裏的景象在這裡找到了現實版本。
自然資源又與歷史文化珠聯璧合,為楊士崗鎮儲備了高品位旅遊資源。“我們這裡的農耕文化、河湖文化、滿清文化與道教文化源遠流長,滿族風情氛圍濃厚,在小鎮遊走,不僅可以享受大自然的饋贈,也能感受歷史文明的璀璨。”
以綠為底、以水為魂的西部慢城,正徐徐走來。
“我們力爭用三年時間加入‘慢城之友’,五至七年成為‘國際慢城’認證成員。”
告別時,劉夢霄向我們描繪了一個小鎮的光榮與夢想。(文字:徐娜 攝影:安成浩 張同波 視頻:薄霖 孫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