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 攝
工作人員在演示操作大數據平臺 李浩 攝
大數據時代,一組組數據背後可能蘊藏著無盡的秘密……
幾家公司的投標書,竟出自同一台電腦;村幹部、餐館老闆竟一直在領取扶貧補貼……發現這些問題的,正是瀋陽正風肅紀大數據監督平臺。
從今年初起,瀋陽正風肅紀大數據監督平臺開始對全市黨員幹部開放參觀。180天的時間,這個平臺對外講解174場次,幾乎達到每天一場的頻次,全市4000多名黨員幹部參觀該平臺。而開放的效果也很明顯,存在問題的黨員幹部,主動帶著贓款,找到紀檢監察機關交代問題。
據市紀委監委統計,以前全市紀檢監察機關通過接收舉報信和主動監督,平均一年能夠發現問題三萬多個,而大數據平臺建立後,僅民生領域一天就發現八萬多條異常問題或嫌疑線索,效率大幅提高。經民政部門自查自糾,為國家挽回資金損失500多萬元。這組數據還引起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專家的關注。
大數據平臺擁有哪些神奇功能,可以讓隱藏在海量信息中的異常情況即刻現形?普通市民如何參與其中?未來市紀委監委對於大數據平臺建設有何設想和規劃?近日,記者走進“正風肅紀大數據監督平臺”,與您分享與平臺有關的那些事兒。
整合4100個單位25.1億條數據
2017年8月開始,瀋陽在全市開展正風肅紀監督,衝著項目去、對著資金查。通過這次檢查,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案例,令市紀委監委主要負責人深思:紀委監委工作領域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是執紀較強、監督較弱。單靠“事後”問責,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監督乏力這個老大難問題,必須建立一整套機制,用制度、用科技約束權力,使其不能“任性”。
2017年10月,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市監委主任王冬石創新性地提出利用大數據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建設瀋陽正風肅紀大數據監督平臺的工作思路,並迅速成立了平臺建設領導小組。
2018年2月起,市紀委監委與中科院計算所聯手打造正風肅紀大數據監督平臺,整合原來分割“沉睡”在全市4100個單位的25.1億條數據信息,涉及民政、醫保、科技、人防、債務、招投標等十幾個領域,通過智慧分析,實時發現公共決策行權中的異常情況和涉嫌違紀違法線索。
這個平臺包括“一庫四系統”:“一庫”即大數據庫;“四系統”即公示系統、智慧分析系統、預警系統、實時查詢系統。目前公示和智慧分析兩大功能已經投入使用並取得實效,預警系統和實時查詢系統還在進一步建設當中。
市民發現問題可“一鍵舉報”
在市紀委監委的恒溫機房內,伺服器晝夜不停地運行。展示廳裏,巨大的電子螢幕上躍動著各類數據信息。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大數據平臺已經實現的兩大功能之一“公示功能”,讓這句話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這位負責人説,對於普通市民來説,正風肅紀大數據監督平臺首先是一個公示網站,可以從中查到政府招投標項目、資金補貼等信息,還能查到與個人相關的社保情況、工商資料、低保領取記錄等。
“公示系統最大的特點是內置了一個像‘百度’一樣的搜索引擎,我們可以對公示的資金和項目進行一鍵查找。”市紀委監委工作人員操作大數據平臺向記者演示:在輸入“劉強”名字後,出現了與之相關1696條資金記錄,再繼續點擊其中一條與他相關的玉米大戶種植補貼的公示,裏面顯示了他的姓名、隱藏了八位數字的證件號碼、所在區縣街道和村落,以及補貼發放的時間、金額和方式等。如果市民認為公示人員沒有資格領取、領取金額有誤或存在重復發放等問題時,都可以在下方輸入自己的姓名和手機號碼,進行一鍵投訴和舉報。
“圍標”“串標”者無所遁形
正風肅紀監督平臺的作用,可不僅僅是“曬帳單”這麼簡單,它更重要的功能是引入“大數據”的比對和分析功能,通過數據比對,許多問題都一目了然。
政府工程招投標領域腐敗問題多發,“圍標”“串標”一直都是頑疾,為給民營企業創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大數據平臺將全市招投標領域信息進行了比對和分析,計算出報名率與最後的中標率,發現許多企業報名幾十次甚至幾百次卻一次都不中標等問題。
“這家江西的公司投標337次,中標次數為零;這家瀋陽的公司投標271次,中標次數為零……”頻頻投標卻頻頻不中。招標單位與最後的中標單位之間有何關聯?大數據平臺又將招標單位與中標單位進行進一步的比對,從中發現了問題:2016年,皇姑區某公司招標六次,其中五次為同一家公司中標;和平區某單位招標六次,其中五次為同一家公司中標……“招標單位與中標單位進行合作,中標率可達到80%以上,我們充分懷疑他們之間是存在某種問題的,這成為我們發現的疑似問題。”工作人員介紹説。
大數據平臺發現的這些疑似問題被上報給上級主管部門,經過核實,確實發現了152家公司涉及的69個標段存在實質性問題。一家瀋陽的監理公司,監理七個不同公司的項目,投標文件都是在同一台電腦上製作的。大數據平臺頁面顯示了處理結果,已依法立案,並進入了瀋陽的信用系統當中。
把數據通過大數據平臺進行比對和分析,數據就有了生命,揭示出招投標領域背後一個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對腐敗行為“精準施治”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大數據平臺對群眾最為關切的惠民補貼領域信息進行比對和分析,發現了九萬多條問題,涉及金額5700多萬元,這些問題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記者看到,在大數據監督平臺電子頁面上,有社保、民政民生資金使用、科技專項資金使用、招投標異常問題預警等各類分析窗口。隨機點擊“死亡人口領取社保”“村幹部領取社保”等專項搜索欄,系統即刻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並得出結果。
比如,新民市劉某已于2015年去世,2016年至2018年間仍在享受低保金,共計涉及金額近三萬元。大數據平臺還發現了村幹部領取低保金的現象,遼中區一名村幹部從2016年至2018年間領取低保金共計29筆,涉及金額2.7萬元。
這邊開著寶馬,那邊卻一直領著低保金。針對這種現象,大數據平臺對企業法定代表人、個體戶人員和領取公積金人員進行了比對和分析。作為企業法定代表人,沈北新區一家狗肉店老闆,從2016年到2018年,領取城市低保、電價補貼、殘疾人兩項補貼以及其他類補貼共計四萬餘元,還領取了項目類資金10余萬元。
針對大數據監督平臺發現的這些疑似問題,2018年10月,市紀委監委會同市民政局一起進行核實,在發現的九萬多條問題裏,86%存在實質性問題,目前已經全部整改完畢。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市民政局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了民政核對機制,完善了審批發放和監督管理制度,增加了核對信息的覆蓋面和頻率,與公安、國土及金融等部門簽訂信息共享協議,將原來的半年核對週期縮減為一個季度,並對重點項目進行實時核對,對涉及騙保、冒領的資金進行追繳處理,修訂城鄉低保對象認定辦法,重新制訂相關文件。同時民政系統于2018年12月立項,已投入658萬元,正在建設互聯網+民政信息平臺。
“這正是我們大數據監督平臺建設的初衷,旨在推動各職能單位加強監管,優化完善監管能力和治理體系,讓惠民資金真正用在有需要的老百姓身上。”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説。(肖春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