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不眠不休的董玉林醫生(左一)和同事們在手術室裏。
7月3日,一場罕見的龍捲風襲擊了鐵嶺開原市,造成6人死亡,190人受傷,近萬人受災。在這場突然襲來的天災面前,許多平凡崗位上的普通市民,用自己的無私奉獻,詮釋了“人間有愛”的真諦。
這其中,開原市中心醫院的骨科主任董玉林,當天在24小時內連續主刀完成了14台手術,被譽為“龍捲風下的鐵骨醫生”!
24小時不眠不休連做14台手術
董玉林,現任開原市中心醫院骨科主任。7月11日下午4時記者才見到他。“剛剛做完手術,讓您久等了。”董主任表達歉意,當天,他做了4台手術。
7月3日下午,剛剛下班回家的董玉林接到了醫院的電話,讓他立即趕回醫院。“我趕到醫院的時候不到6時,當時門診的傷員已經很多了。”董醫生説,所有傷員都是開放外傷,每個人身上傷口都很多,門診醫生護士們正在分診。
開原市中心醫院雖然是綜合性醫院,但是外傷、神經性損傷等,都由骨科治療。“這個時候,骨科已經收進了7名傷者。”
巡視、查體、判斷哪個傷者應該立即手術,20分鐘不到,董醫生和他的同事們已經站在手術臺前。“這個過程一定得快,時間對患者來説,就是生命。”董醫生説。
同時,手術室外的醫生要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心理工作。“當時患者和家屬情緒都比較躁動,情緒都很不穩定,醫生這個時候有必要做好他們的應急心理疏導。”董醫生説,在做手術的同時,外界和手術室一直在保持聯絡,按照傷者緊急狀況,調配傷者的手術順序。
儘管距離當天的手術已經過去了一個星期,但對當天手術的臺次董醫生記得清清楚楚。
“第一個手術是一個小腿骨折的傷者,骨頭當時已經支了出來。第二個是一個橈骨動脈割裂傷……”董醫生説,雖然那些手術的難度並不很大,但每個傷者身上的傷口都特別多,有的傷者身上甚至有100多處切割傷,至少三分之二需要縫合。這大大提高了手術的工作量,對醫生的體能和意志專注力,都是考驗。
更令醫生們擔憂的是術後恢復,因為每個傷者的傷口都重度污染。“他們身上都被泥土覆蓋,傷口的刷洗、清創尤為重要。”董醫生説,每個傷者的清創過程就需要30分鐘左右,之後才能進行手術。董玉林説,醫者父母心,尤其是這樣的時刻,更需要醫生的職業素養。
在當天的手術中,一個13歲男孩的傷情比較複雜。“孩子是骨骺骨折,骨骺是不能破壞的,如果做不好,會耽誤孩子的生長。”董醫生説,他們不是兒骨醫生,當時孩子的家長還沒有趕到醫院。“孩子身上100多處傷口,進去刷洗清創後,縫合30多處,最後孩子被迅速轉到上級醫院進行治療。”
就這樣,從7月3日的下午6時,一直到7月4日淩晨5時多,將近12個小時,董玉林和他的同事們連續完成了12台手術。這中間,董玉林僅僅喝了幾口水。
“出手術室的時候,並沒有感覺到特別累,反而感覺是輕鬆了不少。”董玉林説。
手術完成後,董玉林馬上開始查房巡視。在早上7時多,一名腦出血的老人又被推進了手術室,老人在此次龍捲風中肋骨骨折造成血氣胸及髖關節脫位,董玉林又立即走上手術臺。一上午過去,他又接連做了兩例手術。
儘管身體已經很疲倦了,董玉林一直堅守在醫院,24小時內,主刀做了14台手術,其中包括四台雜交手術,這在董玉林的從醫史中,還是頭一次。當天下午5時下班後,回到家中小睡了一會兒,董玉林晚上又回到了病房中。
“不僅我是這樣,當天,我們全院的醫生護士都如此。”董玉林笑著説,這些都是我們醫護工作者的職責。
每天工作之後還要學習3小時
董玉林今年39歲,2007年畢業于齊齊哈爾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只用了12年的時間,董玉林就成為醫院的骨幹和骨科的帶頭人。“喜歡讀書學習和具有敬業精神,成就了今天這樣的一個我吧,雖然沒啥大成就,但是算得上是個合格的醫生。”董玉林謙遜地説。
在生活中,董玉林每天至少讀書學習3個小時。“我的一個老師就是這樣的習慣,我繼承了下來。”
每天下班後,董玉林晚上六七點鐘都要趕回醫院再查房一次。“我的家距離醫院也就500米,比較方便。”
查完房後,董玉林會來到辦公室,靜靜讀書三個小時。“在家是不能看書的,因此,我每天都是下班後在辦公室看書,至少3個小時以上。”董玉林説,醫生和別的職業不同,三年時間,手術方式和應用器材的改進特別快,要是不讀書,就不能與時俱進。
“我愛人也在醫院工作,因此特別理解我。”董玉林説。
患者送來1公斤花生讓他感到自豪
高高大大的董玉林,其實很愛笑,這種感覺讓患者特別踏實。“其實很簡單,你只要做好醫生的本分,患者自然而然地就相信你,願意和你親近了。”董玉林説。
“就是一些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術囑,也會讓患者很感動。”董玉林記得,剛剛當醫生不久,開原黃旗寨山區有位傷者來就診。“患者是手指遠端截肢後感染,連續換藥三個星期,每次查房的時候我只是多囑咐了幾句,可是患者出院回家後,從50多公里遠託人捎來了1公斤花生。”董玉林説,雖然1公斤花生不值啥錢,但是讓他特別感動。
多年來,董玉林治療過的患者不計其數,暖心的叮囑、精湛的醫技、遇到貧困患者與他們同吃等等,這些讓他與患者之間結下深厚友誼,甚至一些患者還成為了他的朋友。“其實,真的沒做啥,我只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更多患者恢復健康。工作能得到他們的認可,我就有一種自豪感和榮譽感。”(記者 趙天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