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9年第十二屆國際水中機器人大賽在上海海事大學臨港校區舉行,大連理工大學的參賽隊伍最終獲得定點遍歷、定點抓取和水下作業三個項目的冠軍,並榮獲此次大賽的最佳指導教師獎和最佳組織獎。
比賽吸引包括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芬蘭阿爾託大學、中國北京大學等來自國內外60余所高校的200多個水中機器人競賽隊伍參賽,分別在水下機器人競速、目標抓取、水下操控、自主視覺、工程項目和創客生存挑戰等項目上一決高下。
大連理工大學獲得冠軍的定點遍歷項目和定點抓取項目隸屬於目標抓取組,考驗水下機器人的水中感知和抓取能力,未來可用於海參、扇貝、海膽等海産品的採集。水下作業項目隸屬於水下操縱組,未來可用於在海洋考察時,通過水下機器人對海底水文情況、洋流流向、海底礦藏等進行數據採集。
潘進豪在定點遍歷賽中擔任操作手,他説:“我們的機器人速度優勢明顯,在10米長、10米寬、2米深的水池中,僅用53秒就遍歷了5個點並返回。”陳景是大連理工大學電信學部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水下機器人團隊指導老師,他帶領的團隊參加了水下作業賽。
據介紹,大連理工大學水下機器人研究開始於2017年,主要在機器人的本體結構和人工智能兩個方面開展研究。機器人的本體結構方面,主要研究如何讓機器人在水底敏捷地作業。比如在海底一個範圍內進行搜尋,首先的要求是跑得快,然後對目標進行處理,抓取,而且要抓得快。同時,在工作中,不能對海底的環境造成損壞。人工智能方面,要研究如何用機器人輔助人、替代人。比如輔助識別海産品的類別,並標記其生長年齡。另一方面,通過機器學習的方式,讓機器人能夠學習人工的操作方式,在海底更靈活地工作。大連理工大學水下機器人團隊已經設計出適合水下作業的結構、框架,動力和輔助控制系統。在人工智能方面,已經能夠對水底的圖像進行處理,比如,之前攝像頭只能看到水下3米的圖像,經過人工智能處理,去除水下光線和雜質的干擾因素,可以使水下的能見度提高1倍以上。
水下機器人是機器人産業革命在海洋領域的必經之路。大連市具有發展水下機器人産業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海岸線長度2211公里,管理2.9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漁業資源。保護海洋資源、開發海洋資源、利用海洋資源,水下機器人是十分便利的海洋智慧裝備。2017年4月,大連理工大學與企業合作成立水下機器人聯合實驗室,圍繞水下機器人等海洋裝備自動化領域關鍵共性技術問題開展協同創新,並就企業技術需求、技術難題、産品研發等方面開展聯合攻關,表明瞭企業通過産學研協同改進傳統作業方式的迫切需求。實驗室的機器人還參與2017、2018年的“大雪”冬捕節活動。除了抓取海産品,在工程建設方面,大連將來建成地鐵5號線海底隧道、大連灣海底隧道的檢查和維護也都需要依賴水下機器人去完成。
2019年8月22日至26日,2019年第三屆“水下機器人目標抓取大賽”將在大連舉行,該賽事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大連市政府主辦,這是國際上唯一一個在真實海域舉辦的,以活體水下生物為目標的抓取比賽,大連理工大學等在連高校將組隊參加。(記者 謝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