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1
2
趙成滿同蘇聯技術員研究技術革新。
《大連市誌·人物志》上關於劉立富的記載。
王兆達小組討論如何進行超額生産。
一個個響亮的名字,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他們用智慧、勤勞和汗水,譜寫出一曲曲壯美的勞動之歌,凝聚成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偉大精神。他們是我們這座城市的脊梁,是新中國的驕傲,是引領時代進步的旗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勞動模範。
從1946年“創模運動”至今,全市先後涌現出全國勞模302人(次),省(部)級勞模5012人(次),市勞模2.4萬人(次)。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大連誕生了很多值得這座城市記憶的全國勞模……
趙桂蘭:
“黨的好女兒”
趙桂蘭,原大連建新公司宏昌工廠工人。1949年12月19日,為保護國家財産捨身忘死,多處負傷並失去左臂,其英雄事跡廣為流傳。
趙桂蘭1930年12月出生於山東省安邱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從11歲起先後到了日本人管轄的蘋果園和遼東紡織廠當童工,1946年2月參加革命工作,在工廠化學配置室管理藥品。她沒上過學,識字不多,要記住化學藥品的名稱、符號十分困難,但她苦學苦練,不僅很快熟悉了各種化學藥品,還學會了各種配方。1948年12月她光榮加入中國共産黨。
1949年12月19日,下班的笛聲剛響過,工友們陸續走出工廠大門。趙桂蘭拿著100克雷汞,準備送到配置室保存起來。離工作室只有二十幾步遠時,她突然感到一陣劇烈眩暈,眼前一黑,兩條腿完全不聽使喚,倒了下去。這時她心裏很清楚,前面配置室裏放的全是易燃易爆藥品,附近還有一座倉庫,雷汞觸地就會爆炸,整個車間和工廠都可能毀於一旦。為了保護國家財産,她把個人生命置之度外,把雷汞緊緊抱在懷裏,壓在身下。“轟”的一聲,雷汞爆炸了,地上被炸出一個大坑,車間保住了,工廠保住了,她卻被炸得全身血肉模糊,左下臂被炸飛了,右臂斷了五根筋,頭部和身體多處重傷。工友們聞聲趕來,火速把她送到醫院搶救。
1950年9月,趙桂蘭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出席了全國工農兵英雄模範大會。同年,參加了全國政協第一屆第二次會議,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她在大會上發言:“我雖然殘廢了,但我的思想沒殘廢,我還要和以前一樣為人民服務。”毛主席稱她為“黨的好女兒”。她的事跡還被編進了課本。
1.“黨的好女兒”趙桂蘭。
2.宣傳趙桂蘭事跡的書籍。
3.1950年6月,毛主席為趙桂蘭簽名。
宋世發:
新中國第一枚鋼球研製者
1949年,宋世發研製成功中國自産鋼球,填補國內空白,為製造中國第一套工業軸承作出重大貢獻,被評為省特等勞動模範,榮獲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授予的一等獎章。195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1949年初,東北已經全境解放。各工廠、礦山都在迅速醫治戰爭的創傷,恢復生産,軸承需要量急劇增加。但是,作為當時全國唯一的生産軸承廠家——瓦房店軸承廠卻面臨著彈盡糧絕的處境。原因是該廠在日偽時期,日本資本家為了壟斷技術,把軸承的配件——鋼球與保持架放在日本國內生産,在中國只進行組裝。工廠雖然回到了人民手中,可是機器卻被日本人運走。工廠不但無法制訂1950年的生産計劃,而且即將面臨全面停工停産。在這關鍵時刻,共産黨員宋世發、金德源勇敢地接受了試製鋼球的任務。
宋世發和金德源等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在不斷努力和鑽研下,經過無數次試驗終於克服了製造上的一切困難,打破了鋼球製造上的秘密,將製造鋼球的方法研究成功。在研究過程中,他還教會了40名徒弟,使他們都成為能單獨操作的熟練工人。1949年9月,中國自己製造的以“610”為代表型號的第一套工業軸承在瓦房店誕生。1949年,他們完成了13.5萬套滾珠的生産任務,從此結束了中國不能自己生産工業軸承的歷史。
1.宋世發在試製我國自製第一批鋼球。
2.遼東省政府頒發給宋世發的獎狀。
趙成滿:
主人翁的傑出代表
趙成滿,海軍102工廠生産組長。從1946年開始,先後16次被評為旅大市勞動模範、勞動英雄、特等勞動模範、遼寧省勞動英雄,1956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同年9月,出席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作為全國工業勞動模範的代表在會上發言,他的發言材料編入《中國共産黨第八次代表大會文獻》中。
1906年9月16日,趙成滿出生於旅順口趙家溝。1946年1月,趙成滿進入旅順船塢工廠,做鉚工。從進入旅順船塢工廠到1946年6月,他每月都超額50%完成生産任務。1949年7月在大連工人階級開展的擁黨競賽中,他取得超額完成生産任務210%的顯著成績。
1949年3月,鉚工廠房衝眼床壞了,影響到後續生産,趙成滿主動承擔了修理任務。他反復琢磨,多次拆裝,利用班前、午休和班後時間,在修理上下功夫,想方設法對設備進行改造。終於設計改造出既不用風鑽,又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新式衝眼床,提高了工效8倍。這極大地鼓舞了趙成滿技術革新的熱情。他又研究出衝眼床剪鉚釘的新方法,提高工效4倍。
趙成滿注意發揮集體的力量和智慧,他主動辦起了技術學習班,幫助工友儘快掌握技術。他每天給工人上課後,夜間繪製授課所需的圖紙。他不僅教工友識圖,還教實際操作,使工友們生産技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有10名徒工僅參加工作4個月,就提前晉級。一些一級工能夠承擔3級工的工作。
劉立富:
群眾性合理化建議活動創始人之一
1947年,劉立富聯署袁明朝、安玉山、王智富等旅大特等勞模提出合理化建議300多件,成為全國最早的一批合理化建議;同時倡議開展合理化建議活動,大連成為全國合理化建議活動發源地。1951年劉立富被評為旅大市一等先進工作者,他帶領的小組被評為旅大新紀錄創造小組。1952年出席了全國機械工業先進生産者代表大會和全國先進生産者代表會議;先後獲得了旅大市人民政府和工會、東北人民政府的7次嘉獎以及旅大市特等先進小組的光榮稱號。先後當選第一屆、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1948年,東北礦山機械廠運來一批軸瓦和礦車掛鉤要求鍛造。這項任務難度大,工藝複雜,品質要求高,特別是形如貓尾狀的礦車掛鉤極難鍛造。劉立富當時擔任工廠鍛造組生産組長,為了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任務,劉立富開動腦筋,搞技術革新,通過反復試驗,研製出新的鍛造工藝。小組採取這種新工藝,很快在鍛造三噸氣錘上把這項任務圓滿地完成,受到了東北礦山機械廠的高度讚揚。1949年,中共旅大市委樹立劉立富小組為全市第一個生産典型。1950年市委推廣了劉立富先進小組的經驗和提高工人群眾主人翁意識的做法,極大地調動了旅大地區工人的生産主動性和創造性。
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後,旅順船塢工廠接受了抗美援朝的工件鍛造任務。劉立富帶領小組成員們大幹苦幹,不斷創新改革,提合理化建議。他帶領工人在實踐中創造出一套“乾大料捎小料,乾大活捎小活,成套活夾零活,爐子閒錘不停”的流水作業新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從1950年開始,劉立富小組年年超額完成生産任務200%。據1954年統計,他們用4年零4個月時間,完成8年零8個月的生産任務,並提出合理化建議數百條,為國家節約鋼材近28噸。
王兆達:
模範班組的領頭人
王兆達,1948年由大連振興鐵工廠轉入大連機床廠擔任車工組組長,他帶領小組工友在生産實踐中創造出許多新紀錄,在大連最早開展了思想、技術、生活互助活動。先後被評為旅大市三等勞動模範、大連市特等勞動模範。1950年,出席了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大會。曾先後兩次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50年1月-9月,王兆達小組沒出一件廢品。為下道工序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出色地完成了生産任務。在1950年的創紀錄運動中,工友們爭先恐後地刷新紀錄。1951年上半年,王兆達小組品質合格率達到99.963%,在王兆達小組帶動下全廠産品品質明顯提高,生産紀錄不斷刷新。
劉治先:水産第一代勞模
劉治先以主人翁的姿態投身水産事業,成為大連市水産業第一代勞動模範的光榮和代表人物。他在幾十年的捕魚實踐中摸索,積累了一套創高産的先進經驗,從恢複國民經濟的1950年到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1956年連續7年,超額完成生産計劃,為大連漁業公司捕撈生産的發展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1951年,劉治先被評為旅大市先進生産者;1954年、1956年被評為旅大市特等勞動模範;1956年被評為全國先進生産者,並出席了全國先進生産者代表會議;1957年被評為旅大市勞動模範。
柳國喜:海鹽工藝革新的開拓者
柳國喜一生為發展我國海鹽生産作出了很大貢獻。1949年,他被授予市一等勞動模範稱號,1950年被選為全國勞動模範,1956年榮獲“全國先進生産者”稱號;1959年再次獲此殊榮,並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作為中國海鹽工藝革新的開拓者,柳國喜的經驗、事跡入選中國鹽業博物館。
張步訚:國純鹼工業專家
張步訚,1949年9月到大連鹼廠工作,先後任技師、車間主任、副總工程師。1956年至1959年,3次被評為旅大市特等勞動模範;1956年、1959年兩次被評為全國先進生産者。上世紀60年代,他取得發展純鹼、純鹼三聯流程,以循環結晶解決堵塔等30余項科研成果。1980年任遼寧省石油化工局副局長、總工程師。著有《關於我國發展純鹼工業問題的建議》《聯鹼的發展三聯流程的設想》等論文,譯著有《熱力學與熱力化學》等。
詹水晶:在時間前面的車工大拿”
詹水晶,1943年到大連“紅房子”當碼頭工人。1947年到大連造船廠當工人,八級鉗工。他所加工的上萬個主機零件,無一件廢品和返工活,他先後提出和實現重大技術革新20多項,其中“曲軸繞性加工方法”獲得國家發明獎。1958年全年完成20多個月的工作量。1959年7個月完成13個月的工作量。1959年出席全國群英會並當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1956年、1959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王玉吉:頭工人的排頭兵”
王玉吉,大連港裝卸工人,總結出10余種節約方法,運用先進操作法提高裝卸效率數倍。王玉吉小組連續多年創大連港班組節約、品質、出勤、生産、效益、安全6項最好指標,成為“老碼頭“的傑出代表。1956年被評為交通部一等勞動模範,同年當選為全國勞動模範。先後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劉子和:第一船”
劉子和,1946年參加工作,中共黨員。擔任旅大水産公司(今遼漁集團)265號青年船船長期間,連續多年超額完成生産計劃,他創造的“搶風頭、抓風尾”捕魚經驗曾在全國推廣。1959年帶領船隊第一個開赴東海漁區,探索出“增加網的浮力,擴大網口高度,降低船的拖速”捕魚新方法。多次被評為省、市勞動模範、特等勞模。1959年出席全國群英會,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鮑靜枝:常青樹”
鮑靜枝,瓦房店鄧屯人。先後在市運輸公司、百貨公司餐廳、史達林路飯店、東方照相館等單位工作。她堅持把顧客滿意作為服務標準,精通業務,刻苦鑽研,熱情待客,服務週到,深受顧客好評和愛戴。1954年至1965年,被評為旅大市勞動模範、特等勞動模範、“六好職工”標兵,1957年被評為遼寧省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1959年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74年、1979年-1982年榮獲旅大市勞動模範稱號。先後4次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接見。(吳國慶 記者 徐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