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津夫教授在東北財經大學東北亞研究院、科研處舉辦的“東北亞大講堂”系列講座現場
攝影 劉強
白津夫,1954年生,教授、經濟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原巡視員兼副局長,曾任中共中央黨校《理論前沿》副主編、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白津夫
人類先後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每一次産業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生産生活帶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而信息革命開啟了全新數字時代,推動經濟發生格局性變化,企業形態發生深刻變革。面對數字化大趨勢,我們要從大的視野格局、新的戰略方位,來認識國有企業改革面臨的新形勢,用數字化理念重新定義企業改革、重建改革邏輯。國有企業特別是東北的國有企業要主動加快數字化轉型,通過數字化再造競爭新優勢。
數字時代,企業形態發生了深刻變革
一是從工業化思維轉向數字化思維。大量涌現的互聯網企業、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業態之所以能夠快速高效成長,很重要一點就是堅持數字化邏輯。我們必須從工業化思維的禁錮中解放出來,用數字思維深化對産業數字化的理解和企業模式創新的認知。
二是企業組織從層級化結構到網絡化結構,這是數字時代企業組織形態變化的大趨勢。傳統企業的科層制組織結構已不適應數字時代企業跨界融合、市場驅動、信息交互、業務協同的要求,去中心化、平臺化、無邊界是企業組織變革的重要趨向。所有的産業都在向分散式結構靠攏,未來這個趨勢會持續發展。
三是“傳統供應鏈轉型價值鏈”。供應鏈世界最有意義的就是傳統供應鏈轉型價值鏈。在供應鏈重構世界格局的大背景下,企業商業模式變革除了要參與構建供應鏈體系之外,還要提升供應鏈的內涵,注重供應鏈價值實現。數字時代促進從傳統供應鏈向價值鏈轉型關鍵是要建設數字供應鏈,通過數據業務化、業務數據化,構建線上線下、全流程、一體化的供應鏈體系,促進在地理互聯、經濟互聯、數字互聯上深度參與全球資源、資本、人才和其他有價值的資産流,構築“無邊界”合作共同體。而“傳統供應鏈轉型價值鏈”,其核心路徑是“供應商將變為整個生産過程價值創造的合作者”。一方面要使供應鏈全流程加入價值創造;另一方面,促進産業鏈與供應鏈融合發展,共同推升價值鏈。
四是從中心化向平臺化轉變。平臺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織方式,也是産業組織的重大創新。第一,從過去的生産中心、銷售中心模式,轉變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平臺體系,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實現聯程設計、協同製造、聯動市場。第二,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促進基於數據的跨區域、分佈式生産、運營,提升全産業鏈資源要素配置效率。搭建工業雲平臺,強化技術軟體化雲服務。第三,促進創新鏈與産業鏈精準對接,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産品再到商品的轉化。
五是從集聚型總部經濟轉向平臺型總部經濟。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和信息技術的滲透,産業集群的地理、環節界限正在淡化,産業集群逐漸升級為平臺生態,産業合作方式更加共享、開放,以物理空間集聚為特徵的總部經濟正面臨新的挑戰。創新集群和新的産業集聚形態,正在替代過去的産業集聚形式,這些創新集群型園區突出創新性、功能性特點,形成智力共享生態系統,吸引優質生産要素集中集聚,將高度競爭的企業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網絡。平臺型總部經濟以其特有的優勢放大極化效應,並且正在重塑産業邊界、重構空間格局、再造産業生態。
六是從集團化向産業生態圈轉變。依託“雲網端”新基礎設施,創造全新商業環境,平臺、消費者、服務商構成網狀協作。形成開放、共享、普惠的在線經濟生態系統。第一,推動企業從過去的“空間集聚”向“功能集群” 轉變,即依託核心企業,形成優勢互補、特色突出、功能集聚的産業生態圈。第二,從産能合作向産業鏈合作延伸,形成産業鏈互補連結、上下游融合發展的産業共同體,以共創、相互賦能、共享的合作模式實現産業形態升維。第三,從自成體系向融合發展轉型。生産服務一體化,服務製造化和製造服務化;産業間跨界融合和基於互聯網的多業態融合。第四,把智慧製造作為主攻方向,做大做強新興産業集群。建立智慧經濟體系,智慧環保、智慧物流、智慧裝備、智慧服務。
關於東北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考
第一,必須認清東北國企特殊經濟背景和生成機理。其主要表現為“三個固化”:一是資源固化了産業,依託資源優勢形成産業優勢。二是産業固化了市場,資源型産業的特殊性,其市場化受到一定制約。三是市場固化成為格局,形成特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
東北地區産業的特性和發展的慣性,降低了人力資源使用的門檻,弱化了創新的動力支撐,導致創新活力不足,創新型人才集聚度低,新産業新業態成長滯後。儘管十年東北振興取得積極成果,但由於側重點是裝備製造業,許多面臨轉型,其結果是長板更長了、短板更短了,傳統增長點仍佔較大比重,而新增長點明顯不足。加上“熟人社會”效應制約市場經濟發展,市場規則和法治建設往往被各種關係所替代,體製成本過高,營商環境亟待改善。
第二,實施國有企業數字化戰略。走“變革型數字化”路徑,著力改變商業模式、用戶體驗和運營流程,更加體現客戶的參與互動,這是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的標誌。國企要主動變革,通過數字化再創競爭新優勢、造就企業新文明。
推動産業數字化。對傳統産業進行全方位、全形度、全鏈條的數字化改造,推動體系重構、流程再造,形成新的數字化場景。
推進數字産業化。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培育大數據新産品、新服務、新業態,形成高品質發展的動力源。
以工業數字化為重點,加快工業雲平臺建設。實現技術軟體化,軟體平臺化,應用模組化。
第三,打造數字園區,構建開放載體,提高整合産業技術資源的能力。強化平臺支撐,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實現個性定制、聯程設計、協同製造、延伸服務。形成優勢互補、特色突出、功能集聚的産業生態體系。面向東北亞深化開放合作,加強創新互動和産業融合,放大合作效應、實現共同利益最大化。
整體規劃設計、全面優化佈局、系統改造提升。要從園區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監測和運維的全過程上使用數字化手段進行管理,形成平臺、孵化器、核心企業一體的開放空間,使得園區整體數據可從多個層面進行分析。
技術方案與商業模式相匹配。數字化實質上是技術經濟化過程,數字園區建設不能為數字而數字,必須堅持市場化原則,要實現技術優勢最大化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統一。
服務“數字一帶一路”建設,園區也要“走出去”。結合特色産業優勢,與境內外優勢大企業聯合共建“境外合作園區”“離岸創新園區”,搭建開放式跨境合作平臺,促進遠程研發、離岸孵化、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