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冷枚設色美人獻壽圖軸》
清掐絲琺瑯百花葫蘆瓶
瀋陽故宮與故宮博物院在瀋陽和北京同時推出了“萬紫千紅——中國古代花木題材文物特展”,瀋陽故宮“萬紫千紅”展覽共展出館藏文物70件(套)。在展出 21件(套)繪畫作品的同時,還輔助展出帶有花木圖案的其他文物,如瓷器、琺瑯、漆器等器物。這些文物都是難得一見的精品。昨日,記者採訪了瀋陽故宮博物院展覽陳列部副研究員、本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李曉麗,她向記者介紹了花木畫及相關藝術的歷史文化價值。
劉權之與瀋陽故宮的淵源
瀋陽故宮所藏明清繪畫總數逾千件,其中,清代畫家冊頁作品數量之多、版本之精在國內首屈一指。本次“萬紫千紅”展出的清劉權之《設色百英呈瑞圖》是全冊描繪各類花木題材的畫作,有燈盞花、芍藥花、白玉蘭、牡丹、萱草、松樹、靈芝等花卉圖案。該冊頁共十二開,以不同的花卉代表各種祥瑞之意。畫面色彩鮮艷,繁花盛開,圓潤飽滿,綠葉吐新,或翻轉飛動,或擁擁簇簇;枝幹蒼勁古樸,淺絳點染。每開皆有不同的主題,並題有綿忻(嘉慶帝第四子)的五絕一首。末開有“臣”字款及綿忻題記,前副頁鈐“嘉慶禦覽之寶”大方印,末頁鈐“嘉慶禦覽之寶”朱文方印。
據李曉麗介紹,劉權之是清代乾、嘉兩朝重臣,紀曉嵐的門生,曾參與編纂《四庫全書》,官至吏部尚書、禮部尚書,善書畫。《四庫全書》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編撰完成,乾隆四十八年運至瀋陽故宮。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乾隆在熱河翻閱文津閣《四庫全書》時,發現書中有疏漏之處,便將原校官罰往盛京,重新校對文溯閣內的《四庫全書》。之後,劉權之在乾隆五十五年和乾隆五十七年兩次來到盛京對《四庫全書》進行校對,查出了許多訛誤錯謬,所以劉權之和瀋陽故宮非常有淵源。
本次展覽中,《清冷枚設色美人獻壽圖軸》也令人矚目,此畫的圖案取自傳統的“麻姑獻壽”神話故事。畫面中心為入山採集壽品的麻姑。她身材修長,亭亭玉立,發髻高綰,余發垂肩,面容慈善,端莊秀麗。全圖用筆工致,設色艷麗,各類紋飾和圖案均圍繞賀壽與喜慶這一主題。圖左山石間小字書寫:“冷枚恭畫”,下鈐“冷枚字吉臣”白文方印及另一方朱文印。
冷枚,字吉臣,號金門外史,一作金門畫史。膠州(今山東膠縣)人,從師焦秉貞並被引薦入宮。李曉麗説,冷枚畫作題材非常廣泛,無論人物、建築、動物都有涉獵,尤精仕女,畫法具有西方繪畫技法,深受康熙和乾隆的喜愛。
清代琺瑯製造技術高超
此次展出的“清掐絲琺瑯百花葫蘆瓶”和“清乾隆款粉彩九桃瓶”同樣引人注目。
“清掐絲琺瑯百花葫蘆瓶”是本次展覽中體積最大的一件文物,高93.3釐米,口徑14.3釐米,足徑30.5釐米。小口,細頸,束腰,底足微向外撇。葫蘆束腰處有兩個係蝴蝶形綬帶,自然飄落,表面施鎏金。
此外,器身以掐絲琺瑯飾各種色彩鮮艷的花卉圖案,為典型百花不露地的裝飾形式,有牡丹、菊花、茶花、月季、荷花等。葫蘆瓶體量巨大,造型美觀,琺瑯釉色豐富,達近百種,製作工程之浩大,充分反映出清代乾隆年間琺瑯製造技術的高超水準。
而“清乾隆款粉彩九桃瓶”高50.3釐米,口徑10.8釐米,腹徑37.6釐米,足徑17.5釐米。瓶的造型為天球瓶。全器為白釉地,彩繪桃樹一株,樹榦粗壯,枝葉繁茂,桃花有的盛開,有的含苞待放,枝上結有蟠桃9個,桃樹旁襯一簇月季。瓶底部足圈露胎,底部中央有藍色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方款。
記者了解到,這件天球瓶在其他博物館中也有收藏,而且樣式一樣。這次瀋陽故宮和故宮博物院協同辦展中,兩座故宮各自展出一件。資料記載,以九桃紋裝飾瓷器是雍正時期出現的官式瓷器的題材和樣式。( 記者 楊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