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鑄造廠改建成博物館後,現已申報國家工業遺産。 王琦 攝
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在瀋陽製造,如今原比例仿製品在中國工業博物館展出。
12年前,從沖天爐中倒出的鐵水,澆鑄完成了最後一件産品——鼓風機殼,瀋陽鑄造廠完成了它的一段歷史使命,整體搬遷,留下了服役了半個多世紀的廠房、設備。
舉架最高30米,橫跨最長距離超百米,紅磚砌築……極具工業美學的老廠房在數年之後涅槃重生,化身中國工業博物館,館藏包括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原比例仿製)在內的1.5萬件藏品,它見證了瀋陽這個共和國長子的百年工業記憶,另一方面,中國工業博物館以其特有的藝術感染力為工業遺存的再利用提供了可行性。
廢棄工廠打造全國最大工業題材博物館
瀋陽市鐵西區衛工北街14號,中國工業博物館便坐落於此。下午3時許,仍有少數遊客前來,感受獨具特色的工業文化。
走進工業博物館正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巨大的重達50噸、高18米的青銅浮雕,呈現的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爐鋼水出爐時的壯觀景象,寓意著瀋陽的工業沸騰不息、振奮昂揚的精神。
而浮雕的背後,是由老廠房改造成的鑄造館,中國工業博物館的故事就是從這裡開始的。鑄造館建成後吸引了大批遊客,反響非凡,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共鳴,因為這是瀋陽乃至東北第一家工業類博物館。
瀋陽鐵西區委區政府在原鑄造館的基礎上進行改擴建,2012年5月18日建成並對外開放。改擴建後的展館佔地面積5.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1萬平方米,館藏品1.5萬餘件,定級文物300余件,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全面展示工業題材的綜合性博物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A級景區。現有通史、鑄造、機床、汽車、鐵西5個常設展館和冶金機械展區。鑄造館為不可移動文物,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工業博物館現在舉辦各種活動,已成為教育交流、成果展示、文化鑒賞的重要場所。這裡每年吸引了30多萬來自海內外的遊客,每天平均1000人參觀。”王雪説,從中國工業博物館開館起,她就在這從事講解員的工作。
王雪介紹,中國工業博物館還擁有完善的功能服務區域和設施,包括多功能報告廳、貴賓廳、紀念品商店、觀眾互動體驗區等。
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由瀋陽製造
在中國工業博物館裏的各種藏品,包含著歷史和一個時代的精神。“就如展館中展出的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雖然是按原比例仿製,但其背後的故事展現了瀋陽這個共和國工業長子用汗水和智慧澆鑄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王雪説。
1950年9月,當國家把鑄造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的任務交給瀋陽第一機器廠(後來更名瀋陽第一機床廠)的那一刻,全廠上下都萬分激動。激動過後,他們又開始有些擔心,因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從模具製作到最後澆鑄都有相當的難度。工廠推舉了當時鑄造技術尖子焦百順師傅帶領鑄造團隊擔此重任,由於當時生産條件艱難,從模具製作到澆鑄成型主要憑經驗手工操作。
沒有爐子,工人們砌了個磚爐;沒有化罐,自製鐵罐代替;沒有脫氧劑,用木棒攪拌脫氧;沒有測試鋁水溫度的儀器,就在爐前肉眼觀察鋁水顏色的變化。
1951年4月,瀋陽第一機器廠的工人們硬是憑目測、手工操作的精湛技藝攻克了難關,提前20天完成了金屬國徽的鑄造任務。
同年5月1日,舉國上下都沉浸在慶祝國際勞動節的喜悅中,凝結著鐵西工人的心血和智慧、愛國深情的第一枚金屬國徽懸挂在了天安門城樓上。
記錄沈城百餘年工業文脈
中國工業博物館中不僅有新中國成立之初瀋陽工業的輝煌,還展現出了這座工業老城百餘年的工業文脈。通史館內,一張巨幅奉天造幣局的照片便是最好的體現。
王雪告訴記者,奉天造幣局的前身是奉天機器局,始建於清光緒22年,由於抵抗外來侵略花銷巨大,東北地區制錢短缺,於是依克唐阿上奏光緒帝,在奉天機器局內開始鑄造銀元,這也是東北地區第一家近代機器化工廠。
不過到了北洋政府時期,奉系軍閥張作霖使用強硬手段,將其變成了奉系軍閥的私人企業,之後造幣廠便停工了。2次直奉戰爭後,奉系軍閥軍費消耗巨大,不得已在東三省兵工廠恢復造幣。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全面侵略東北,1932年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建立,急於掠奪佔領區資源的日本最先想到的就是建立偽滿洲中央銀行,於是迅速接管了遼寧造幣廠,改名為偽滿洲中央銀行造幣廠。
直到1948年瀋陽解放,偽滿洲中央銀行造幣廠回到了人民的手裏,改稱為東北銀行工業處,之後又改為東北銀行工業處總廠等。1987年,造幣廠重新定名為瀋陽造幣廠,市面上流通的一元,5角還有紀念幣都是瀋陽造幣廠生産的。新中國第一枚一分硬幣在1955年1月27日在瀋陽造幣廠生産。
而一直以重工業聞名的瀋陽,也有過優質的輕工業。館中展出的白山自行車,曾是瀋陽自行車廠的看家品牌。1949年5月,瀋陽自行車廠的前身——瀋陽制車廠成為國有企業,恢復自行車生産,1952年生産白山牌自行車,曾進入全國優質名牌自行車行列,而瀋陽市自行車廠是當時僅有的三家名牌自行車廠之一。
保留車間原貌展現特色工業美
中國工業博物館的出現顛覆了人們對博物館的傳統印象,博物館不止有歷史類的、藝術類的,還有工業遺址類的,對我國工業遺産、工業遺址的保護、利用和研究,中國工業博物館無疑進行了新的探索和嘗試。
館內最珍貴的不可移動的文物——沖天爐,是這座工業遺存的涅槃重生的見證者之一。重量達300噸,長12米,寬14米,高27米,每小時可熔煉鐵水10噸,2007年隨著瀋陽鑄造廠升級搬遷,完成最後一次澆鑄後封爐。
新的現代化鑄造工業已經開啟,而原鑄造廠的廠房拆還是不拆?拆了可以置換成高檔住宅或者商業區,不拆意味著鐵西區政府財政的巨大損失,經過反復論證,鐵西區委區政府作出了惠澤後世的決定,把鑄造廠的一車間改造成鑄造博物館。
保留原廠的混砂、落砂、排砂、拋丸等系統,保留沖天爐、10噸天吊及運輸軌道、舉架高達30米的廠房等等,在近2萬平方米的主體建築,基本保留了原鑄造廠一車間的原貌,館記憶體放鋼水包、鑄件、設備等實物,展示了七大鑄造工藝流程,並運用大量的圖片、文字和音像,並在此基礎上營造出工人生産的場景,使一個不再生産的老廠房再次煥發了生機活力,成為一座展現東北老工業區工業文化的博物館。
鑄造館內空間構架具備震撼人心的工業美,是現代建築美學、機器美學的直觀表現,對後人創造性思維仍然具有啟智效果,其藝術感染力為遺産再利用提供了可行性。
改建成博物館後不僅成為瀋陽的地標性建築、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觀,對於研究瀋陽鐵西工業發展史、保護保存近現代工業歷史文物資料,感受瀋陽鐵西工業發展的滄桑變化,實施愛國主義教育,都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重要價值。
老廠房重生申報國家工業遺産
瀋陽鑄造廠作為全國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專業化鑄造企業,改建成鑄造館後,現已申報國家工業遺産。
當時的鑄造廠佔地面積33萬平方米,職工人數多時達5800人,年生産能力最大時曾達到38000噸,為通用、重礦、機床、冶金、汽車、石化、基礎件等多個行業提供産品,生産各種牌號灰鑄鐵、鑄鐵、合金鑄鐵、球墨鑄鐵、蠕墨鑄鐵及銅鋁合金等鑄件,産品銷往全國十余個省市,並有部分出口到美國、日本、韓國的國家大型二類企業。
瀋陽鑄造廠建廠以來,累計為國家各行業提供各種鑄件100萬餘噸,其中涉及國家重點工程、重大項目、重點裝備的鑄件30余萬噸。在瀋陽工業發展乃至新中國工業發展史上曾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以瀋陽鑄造廠為典型代表的鐵西各工廠是計劃經濟時代工廠的縮影,在經歷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陣痛後,它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重新走向了輝煌。而鑄造廠原址再利用,為工業遺存的保護利用提供了可複製推廣的成功經驗。
中國工業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鑄造廠改建為博物館之後創造了100多個就業崗位,它的潛在價值在博物館建成後得到了最大化的社會價值發揮,為社會提供了城市人文景觀,成為瀋陽一個獨具代表性的地標建築,作為優質的工業遺産旅遊資源,在創造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為當地政府帶來了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效益。“可以説它是一個時代、瀋陽人民頑強不屈的見證者。”(記者 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