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待的時間越長,好像越理解了“大美新疆”的含義。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它的壯美還體現在“奇跡”之中。這種奇跡指的是人定勝天的決心和堅守。
曾經,在無垠的貧瘠之上,拔地建新城,就是這奇跡的一種,比如八師石河子市。
城起 絲路僻村,荒灘拔城
“十一”前夕,“一帶一路”大型旅拍行走活動走進了位於八師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大家隨著圖片、舊物,一同重溫了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2月17日,新疆省人民政府和新疆軍區正式成立,彭德懷為新疆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王震為第一副司令。當時20萬大軍吃糧是大問題,墾荒建城成了第一要務。
1950年,王震率官兵來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豪邁揮手説:就在這裡,在這戈壁,我們要為子孫留下一座城!
這座城,就是今天的八師石河子市,“烏昌石”城市群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
説幹就幹,由軍人選址、軍人設計、軍人施工建造的城市開工了,這在我國城市建設史上是罕見的。與此同時,大規模的墾荒也開始了。軍墾部隊在戈壁荒原上,像執行戰鬥任務一樣,開闢新天地,腳踏荒灘,鐵鋤翻飛,墾荒造田,挖掘渠道,修路架橋,植樹造林……軍墾部隊當年墾荒造田83萬畝,且當年即獲豐收:産糧6854萬斤、棉花7500擔、油料372萬斤。
這座城,自此生長勃發。
1954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産建設兵團組建成立,司令部就設在石河子。此後,全國各地大批優秀青壯年、復轉軍人、知識分子、科技人員加入兵團行列,投身新疆建設,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數不清的奇跡。
援疆 千里相赴,九年躬耕
石河子是三代軍墾人用青春和生命在亙古戈壁上建起的第一座新城,也是“師市合一”體制的首創,它是兵團的縮影,更是新中國屯墾事業的象徵。
支援造福邊疆的心和手從來沒有停過。遼寧省對口支援新疆塔城地區(五縣兩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八師、第九師。自2010年起,瀋陽、鞍山、本溪、遼陽、錦州、營口、盤錦支援塔城地區,大連、阜新、鐵嶺三市支援八師,朝陽、丹東、葫蘆島、撫順四市支援九師。
據介紹,援建以來,大連、阜新、鐵嶺三市共投入資金6.7億元,建設項目85個,派出援疆幹部人才137人到疆開展工作,為八師石河子市各項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先不説我們的援疆幹部做了哪些工作,先來看看他們為這座城市帶來了哪些改變。
産業援疆是重點。2017年以來,先後舉辦八師石河子市産業援疆招商引資項目對接會暨共建“遼疆節能環保産業園”簽約儀式、杭州全球企業家論壇暨石河子市“一帶一路”好項目對接峰會等多次大型産業援疆招商引資推介活動,創造出一個援疆為牽引、園區為載體、招商為根本的“三位一體”産業援疆新模式。
石河子花園機場由大連機場援建,已開通11個城市的航線通航。抱團式援疆效果顯著,大連、阜新、鐵嶺三市工作隊在遼寧前指支持下,發揮團隊精神,達到1+1+1大於3的效果。
95%以上的援疆資金用在了基層和民生領域;一批住房、醫院、學校、文化、飲水工程、集中供熱、社會福利等公共服務設施,在兵團有影響的民生工程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52輛帶有“遼寧援疆”logo的新能源公交車深受當地百姓歡迎喜愛;為百姓建設了“將軍山遼疆生態公園”城市郊野公園;在第八師石總場軍墾社區,率先推出鼓勵少數民族群眾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獎學金和大講堂的創新型援疆項目;九師醫院硬體達到三級甲等醫院水準;小白楊中學被譽為全兵團硬體設施最好的中學之一……
成績數不勝數,無法一一枚舉。馳援新疆,薪火相傳,遼寧人用擔當、作為的援疆精神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新時代遼寧精神、“共和國長子”精神以及“龍珍精神”和“小白楊戍邊文化”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祝福 願它更好,天山為證
這些援疆幹部所付出的辛勞和努力也可想而知。他們把這裡當作第二故鄉,家裏有困難默默克服,感人的故事一個又一個。此前,關於援疆幹部、八師石河子市副市長苗宇的故事,記者就有所耳聞,他當時赴疆時家中小女剛滿周歲,後來又因工作沒能送父親最後一程,留下終身遺憾……他的那封寫給父親的信也已被大家拿走,流傳轉發,但是,當他接受記者採訪時,他只想説説大家的援疆情況,對於自己,他説了這樣幾個字:不想宣傳。
那麼,就不要打擾他們吧。讓他們再把青春融入山河,讓所有故事悄悄滴落滋養于“明珠”,永續其輝。
在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內,張挂著詩人艾青為石河子所作的詩歌:“……不是瀚海蜃樓/不是蓬萊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這座血汗凝成的城市,王震當年所説“瓜果遍地百花開,火車開到這裡來”成了真,街路潔凈,鳥語花香,晨練的人們慢步跳著愉悅的舞蹈,當你看到這樣的場景,當你追憶當年萬千軍墾人的奉獻,當你想到如今依然有一批批從遼寧遠赴至此的人們為它捨棄小家、赤誠付出,你怎麼會不感嘆它的“大美”?
而那些血汗——天山知道,江河知道,祖國和人民都知道。(記者 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