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久向記者展示他的部分獲獎證書。 李浩攝
58歲的趙永久是一名普通的保潔員,一個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但他工資的三分之一,全都資助給貧困學子讀書。從1986年到現在,他已經堅持做慈善30多年,累計資助的貧困學子40余人,捐款近20萬元。為這,他還賣掉了自己唯一的住房搬進公租房。趙永久説:“我可能一輩子也沒有別人一次捐款多,只希望自己的行為能帶動更多的人,去幫助有困難的孩子!”
報恩社會延續愛心
趙永久的童年是在吃“百家飯”、受“百家惠”中度過的,父親工傷過世、母親傷心病倒的時候,身邊的朋友、鄰居們給予了他莫大的幫助,讓他渡過了最為艱難的時期,也讓他體會到了來自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報恩社會,延續愛心”的情懷,從此紮根在趙永久的心中。
“那時候我就下決心,以後我有能力了,也得回報社會。”趙永久説。成年後的趙永久,還總會想起童年時的遭遇,想起艱難時刻社會給予他的溫暖。所以,每當看見身邊的人需要幫助時,趙永久總是毫不猶豫。
回憶起自己第一次捐款,趙永久仍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那是33年前的寒冬,年輕的他跟幾個同事報名參加了一個“希望之旅”公益活動,為康平縣北四家子鄉中心小學的貧困學生獻愛心。活動中,得知一名學生家裏突然失火,趙永久和同事們沒有多想,當即來到了著火點。
“當時,那個孩子的家已經被燒得沒剩什麼東西了,孩子80多歲的爺爺連棉衣都沒有,凍得直哆嗦,孩子也沒錢吃飯,每頓就是饅頭蘸鹹鹽。”這一幕,讓趙永久的心狠狠地揪了一下。他連忙將自己身上的羽絨服和帽子脫下來,給老人家穿戴上,將身上所有的錢和東西都送給了祖孫倆。那個時候,趙永久每月工資只有100多元,但他不僅每月拿出50元資助這位學生,還經常邀請她來家裏吃飯,改善生活。
身兼數職傳遞愛心
這個經歷,讓趙永久堅定了以幫助別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33年間,生活的窘迫沒能擋住他的愛心,他堅持每月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做慈善,資助近40名貧困學子。汶川地震發生後,趙永久一次性拿出了3000元捐給災區。
記者採訪趙永久時,是在瀋陽最繁華的商業街中街。他和往常一樣,推著自己破舊的三輪車,從這個垃圾桶走到那個垃圾桶,用雙手慢慢將垃圾桶裏的垃圾裝上三輪車。
為了可以有更多的錢做慈善,趙永久經常兼職做兩份環衛工人的活。淩晨四點半,趙永久就從家裏出發,出門打掃衛生,上午十點左右,結束工作趕回家吃口熱乎飯。下午一點還要去中街繼續打掃衛生,哪怕是做了兩份工,趙永久一個月的工資也才2400元。為了節約用錢,趙永久不抽煙、不喝酒,連跟朋友聚會都不敢去,新衣服也不敢買。
2007年,趙永久和愛人將唯一的房子賣掉,一家人開始過上了租房的生活。“很多年,我們一家三口,就租住在不足30平方米的房子裏,直到2017年申請到了政府公租房才感覺寬鬆了些。”趙永久説,賣房的錢,除了給老人一點,其他的幾乎都捐助給需要幫助的人了。
“很多人都以為我瘋了,可孩子已經供到一半,不能放棄,再難我也要支持他們到大學畢業。我就是沒文化,但我不能讓孩子們沒文化。”這是趙永久面對採訪説的一番話。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全都捐給了貧困學生,趙永久換來的是20張榮譽證書和40多張收據,這些都記錄著一名瀋陽清潔工對貧困孩子的“大愛”。
在趙永久的帶動下,退休在家的愛人時不時也跟著愛心團隊去走訪,女兒也成了一名志願者。他説,自己對妻女是有虧欠的,但如今看到她們也都積極參與慈善,心就安穩多了。他希望那些被資助的孩子可以好好學習,以後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去年冬天,趙永久因為腸梗阻住院了,其間還發生了危險的情況。“當時老伴沒在身邊,多虧幾個年輕人及時發現,跑著去通知醫生,算是救了我一命。”趙永久説,“也感謝醫院的醫生們,特別照顧我。”
因為這次入院,趙永久花光了家裏的全部積蓄,就連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590元都湊不足。恰好,當時大東區人民政府獎勵趙永久2000元獎金,但沒過多久,他就把這2000元悉數捐出。
在做慈善的這條路上,有人笑趙永久傻,也有人怪他呆。但面對週遭的評價,他總是一笑而過,繼續在他認定的路上前行。趙永久有兩個本子,一個記錄著自己捐出去的錢,還有一個詳細地記錄著別人對他的幫助。經常有人問趙永久,幫助了這麼多人圖什麼,趙永久只説了四個字:不求回報。“我做這一切都不圖回報,但我能感受到,我付出的愛正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漸漸地回到我身邊。我幫別人,別人也幫我。”
這幾年,那些接受過趙永久資助的孩子找到他,想拿出錢來表達感激,但都被趙永久一一回絕。“把這些錢都捐出去,捐給更需要幫助的人。”最近,趙永久在女兒的幫助下註冊了微信,他的昵稱是“永善”,頭像則是一段文字“幸福的明天來自今天的改變”。“我已經和很多愛心人士有了聯繫,看到有這麼多人和我一樣希望助人為樂,我真的很高興。”趙永久最後對記者説。(記者 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