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實地看看,真不知道大青山有這般好景致,更不知道這裡還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激勵人心的革命故事。”冬季的寒意擋不住人們戶外運動的步伐。阜新的幾名“驢友”探訪建昌縣大青山後,發出這樣的感嘆。
地處建昌縣的大青山海拔1223.8米,是遼西第一高峰。伴著山巒的走勢,山北麓賀杖子鄉小三清山村的1542口人散居在21個自然屯裏。“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讓這裡的鄉親伴著大山窮苦了好多年。
“大青山不僅草木茂盛,還是大淩河的主要源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能不能圍繞大山做些文章?”2018年3月,陳準受組織委派,任小三清山村“第一書記”。面對農業資源、人力資源不足,生活狀況和生産能力差的實際,他和村“兩委”研究怎樣“靠山吃山”。這一想法,和賀杖子鄉確定的“黨建先行、文化搭臺”的旅遊發展戰略不謀而合。
大青山不但山雄景美,還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和紅色基因傳承。遼西人民和抗日武工隊在“淩青綏無人區”地帶的抗日鬥爭,就主要發生在這裡。當年,這裡曾涌現出許多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鬥爭故事。作為遼西抗日鬥爭進行比較頻繁和集中的地區,小三清山村是馬驥、許忠、齊英、潘凱等革命前輩和先烈生活戰鬥過的地方,他們和父老鄉親們結下了血肉深情,也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物和遺址。
在上級的有力支持下,小三清山村對當地的紅色歷史和文物進行了收集整理,並在村部設立陳列室。磨扇溝抗日武工隊舊址開發後,引來很多單位和團體把主題黨日活動設在此處,形成了一個黨日活動中心。村裏還成立了旅遊服務公司,建起遊客接待中心,從今年“五一”開始接待遊客。
“好山好景好故事,埋沒了好多年,這回可妥了。沒承想,革命故事能帶來這麼高的人氣。”遊客越來越多,山村的雜糧、米酒、山貨賣得非常火,小三清山村黨支部書記王洪波和村民臉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在陳準看來,他們的發展之路才剛剛開始。隨著旅遊業的興起,魯迅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寫生實踐基地、清美藝術創作研究會創作實踐基地陸續在山村掛牌。大青山還盛産中草藥,小三清山村將和權威中醫中藥醫療機構合作,發展中醫養生項目。陳準説:“很快,繪畫寫生基地、‘驢友’登山基地、農家庭院採摘等旅遊和富民項目將陸續上馬。今後,小三清山村的發展之路會更美。”( 記者 李萬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