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區縣>正文

田壩村的村民要發“樹葉財”就差一個手工作坊

2017-08-24 10:19:07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劉詩揚 | 責編:石麗敏

【區縣聯動列表】田壩村的村民要發“樹葉財”就差一個手工作坊

8月17日,湯家蘭正在山裏採摘斑鳩葉。

【區縣聯動列表】田壩村的村民要發“樹葉財”就差一個手工作坊

8月17日,湯家蘭在家中將斑鳩葉汁液倒入過濾布。

【區縣聯動列表】田壩村的村民要發“樹葉財”就差一個手工作坊

8月17日,湯家蘭在家中擠壓斑鳩葉汁液。

【區縣聯動列表】田壩村的村民要發“樹葉財”就差一個手工作坊

8月17日,湯家蘭在家中將草木灰水倒入斑鳩葉汁液中。

【區縣聯動列表】田壩村的村民要發“樹葉財”就差一個手工作坊

8月17日,飯桌上的斑鳩豆腐。

  巫溪縣田壩鎮田壩村是個貧困村,距巫溪縣城96公里,多年來,村裏沒有一個能帶動農民持續增收的主導産業,村民收入以外出務工為主。

  田壩村所在的大山裏,隨處可見豆腐柴。這是一種野生灌木,又叫斑鳩樹,有一種特殊的香味,用其葉片做成的豆腐,是一道獨特的美食。這兩年,田壩村三社建卡貧困戶湯家蘭便靠著做斑鳩豆腐,將多年來欠下的賬還了近半。

  但湯家蘭並不滿足,她想建個手工作坊,和周圍的貧困戶一起來製作斑鳩豆腐,一起掙錢。

  湯家蘭這個願望能實現嗎?本報“跟著黨報去扶貧——重慶日報新聞扶貧大型公益活動”第八站走進田壩村。這一次,我們講的是湯家蘭為什麼要建手工作坊的故事。

  8月17日,巫溪縣田壩鎮田壩村三社,貧困戶湯家蘭家。

  上午9點,湯家院壩旁的一個小角落裏,竹篩上平整地鋪滿了碧綠的斑鳩樹葉,廚房裏的兩口大鍋燒著熱騰騰的開水。

  附近的黃成翠、馬秀英、譚德香等幾個婦女正守在院壩裏,向湯家蘭學習如何做斑鳩豆腐。

  這種用斑鳩樹葉做成的食物,含有果膠、粗纖維、蛋白質、黃酮和多酚類物質,營養價值豐富,其色如翡翠、狀如果凍,口感筋道爽滑,是夏天難得的美食,極具地方特色。但要將這樹葉加工成豆腐並不容易,像湯家蘭這樣掌握了加工技術的人,在田壩村也是屈指可數。

  即便湯家蘭掌握了加工技術,在製作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實際困難:在院壩、廚房幾個地方來回穿梭,使得做斑鳩豆腐很是不便——只有兩口灶的廚房必須先“讓位”給斑鳩豆腐,一家人才能做飯;學到技術的村民們要回家自己做,除了面臨同樣的場地制約外,也不能有效分工合作。這些,都限制了斑鳩豆腐的産量。

  “如果能建個手工作坊,專門用來做斑鳩豆腐,那村裏人都能發‘樹葉財’了!”湯家蘭説。

  日子好起來了 丈夫卻突遭車禍

  湯家蘭做斑鳩豆腐,實屬無奈。

  田壩村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全村幅員面積6.48平方公里,分散居住著239戶718人,其中貧困戶44戶140人。村裏土多田少,大家多靠種植三大坨(紅苕、土豆、包谷)為生,吃飽飯沒問題,卻存不下錢。

  湯家蘭打小身體不好,經常無緣無故地流鼻血,一個月要發十多次。家裏沒錢,她只舍得去附近的衛生院看病,卻一直沒什麼效。1996年,湯家蘭從信用社貸款200元,進巫溪縣城看了趟病。這200元貸款,她用了5年時間才還清。

  2002年,丈夫張家元幫同村一個村民幹起了開貨車的營生。每天天剛亮他就開著貨車到數十公里外的中崗鄉一在建工地拉渣土,晚上八九點才能回家。儘管辛苦,但一個月能掙下1500元。

  丈夫有了固定收入,家裏的日子眼看一天天好起來。2004年,夫妻倆和兩個孩子終於搬出了原先僅有一間房的土屋,住進了從村民手中買來的三間二手土房。張家元加倍賣力工作,想把這三間破舊的土屋推倒後建個新房。

  但意外卻發生了。2006年的一天,張家元駕駛的貨車在一個彎道上出了車禍,側翻掉下了二三十米深的山溝裏,張家元當場身亡。

  靠賣斑鳩豆腐 還了不少欠賬

  大病一場後,湯家蘭默默地繼續操持家務,種田養豬,維持著這個家。

  2007年底,在村民的撮合下,湯家蘭嫁給了同村的張家滿,兩人又生了一個女兒,加上張家滿的老母親,他們組成了新的六口之家。

  張家滿平時在家務農,有活時就外出打點工,儘管掙錢不多但也能貼補些家用。但2013年,湯家蘭因卵巢囊腫住院治療,花光了張家元過世時僅有的幾萬元賠償款。

  沒過多久,一場暴雨又導致湯家的土屋成了危房。湯家蘭無奈拿出家裏僅有的1.5萬元存款建新房。雖然政府有危舊房改造補助,但一樓一底的新房建好後,這個家又欠下了10多萬元的鉅額債務。

  要是像以前一樣養豬、種包谷、土豆,不知道要熬多少年才能還清債務。一天,湯家蘭看著屋後一種深綠色的灌木,突然有了個想法。

  這就是豆腐柴,也叫斑鳩葉,其樹葉搗出汁液後倒上草木灰水,便能做出一種滑滑涼涼,類似果凍的深綠色美食。將它用刀片切成小塊,潑上辣椒、大蒜水和鹽,夏天吃來清涼敗火,大夥管它叫斑鳩豆腐,也叫神仙豆腐。

  湯家蘭過世的婆婆做得一手好斑鳩豆腐,她也跟著學到了過硬的技術。家裏缺錢,何不試著做點斑鳩豆腐去鎮上賣呢?

  第二天一早,湯家蘭試著做了幾十斤,騎著農用三輪去了田壩鎮場鎮。不過個把小時她做的斑鳩豆腐就以每斤2元的價格賣得精光。這讓她很是驚喜,接下來的幾天,她開始漫山遍野地去尋野生斑鳩樹,並將它們移栽到自家的林地裏,前後她共尋來800多棵。

  從此,她開始起早貪黑做斑鳩豆腐賣。

  每天淩晨一兩點鐘,她便起床,用竹刷把(當地一種細竹絲制的刷子)將洗好的斑鳩葉戳成糊狀。這是個細活,要花上三四個小時,天濛濛亮時,便開始燒水制豆腐。1斤葉子能制4斤豆腐,她一次能做一兩百斤。早上7點過,她就騎著農用三輪出了門。

  田壩鎮緊鄰雲陽,為了多賣錢,她哪天去了田壩鎮,接下來的幾天就去毗鄰的雲陽縣沙沱、魚泉、江口等鎮。有時下午三四點才能回來,一回來又趕緊去摘樹葉。

  就這樣,湯家蘭每年能通過賣斑鳩豆腐掙上一萬六七千元,三年下來,欠下的賬也還了不少。

  夢想和現實之間 只缺一個手工作坊

  周圍村民見湯家蘭掙了錢,也想做斑鳩豆腐。可要想將斑鳩葉加工成豆腐並不容易,像湯家蘭這樣掌握了核心技術的人,在田壩村也是鳳毛麟角。雖然她願意無私傳授技術給大家,但畢竟場地有限,野生斑鳩樹有限,大夥兒很快又都淡了心。

  這時,湯家蘭心裏便有了新想法——再多種些斑鳩樹,建一個加工作坊,讓周圍的貧困戶都能靠此掙錢,但卻苦於無資金。

  事情有了轉機。

  原來,去年底,田壩鎮從奉節縣引進一家企業,在田壩村發展了300畝豆腐柴,號召大夥兒都來發這“樹葉”財。田壩鎮副鎮長蹇興燕介紹,通過本輪整村扶貧項目的實施,田壩村的水、電、路、農戶住房等基礎設施條件已得到改善,但全村缺乏一個主導産業帶動農民持續增收。結合當地耕地少、林地多的特點,2016年,該鎮在田壩村海拔500—600米之間的區域內發展了300畝豆腐柴,涉及該村120多戶農戶,其中貧困戶31戶。

  斑鳩豆腐,成為了田壩村的脫貧主打産業之一。

  “一畝地能種600株,5年盛産後每株能採鮮葉4斤。”蹇興燕説,為了保證村民的收入,鎮裏與這家企業約定,盛産後以每斤鮮葉2元的價格進行保護價收購。

  但公司只負責從種植戶手中收購鮮葉,湯家蘭又重新燃起了建豆腐柴手工作坊的想法。她告訴記者——

  首先,目前豆腐柴鮮葉的收購價為每斤2元,每斤鮮葉可打4斤豆腐,至少可賣到每斤2元,如果到雲陽或巫溪縣城(田壩村距兩縣縣城距離均為2個小時左右)出售,可賣到每斤5元。按平均3元一斤計算,一斤鮮葉加工成斑鳩豆腐後,村民可獲得12元,附加值將大大提升。在豆腐柴實現盛産、公司規模加工斑鳩豆腐前,村民們可摘葉實現自産自銷,即使在公司批量收購後,村民們仍可自留一部分自行加工掙錢。

  其次,單家獨戶做斑鳩豆腐,每個環節都需自己動手,十分耗時,一個技術環節把控不到位便會導致失敗。如果大家聯合起來通過手工作坊來製作斑鳩豆腐,一是有了專門的場地,二是採葉、搗葉、制草木灰、打豆腐、出售等各個環節都可以由專人負責,實現流水作業,從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第三,每年5—10月斑鳩葉採摘期過去後,其餘時間還可用這個作坊製作魔芋,一樣能掙錢。

  有了手工作坊 大家都想跟著幹

  聽到湯家蘭的設想後,周圍的貧困戶都很興奮。三社的譚德香今年53歲,老兩口都有病,兒子媳婦在外打工,孫女腦癱,是建卡貧困戶,“我自己種了2畝多斑鳩葉,因為要照顧孫女也不能出門打工,如果建了作坊,我能在家幹些採樹葉、燒水、過濾之類的活,在家就能掙錢。”

  黃成翠在家帶孫子,以前覺得做斑鳩豆腐沒有指望,現在看到這成了村裏的致富産業,也想跟著幹。

  “我以前也做過斑鳩豆腐,但由於草木灰比例不對,做出來的豆腐顏色發黑,口感不綿糯,沒人買。”貧困戶張家奎説,如果有個作坊,湯家蘭又肯無私教授技術,他也願意跟著幹。

  “這樣全村的貧困戶都可以一塊來掙錢!”湯家蘭説,“現在大家缺的就是建作坊的資金。”

  那麼,建個作坊需要多少錢呢?

  “我們仔細核算了一下,約11萬元就能建起一個簡單的手工作坊!”田壩村村支書張玉鳳告訴記者,湯家蘭這個想法不錯,但她是建卡貧困戶,根本沒有能力建起這個作坊。如果有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幫助我們實現這個願望,田壩村可以以村集體的名義修建作坊,免費提供給湯家蘭等願意從事斑鳩豆腐生産的村民使用,為全村的貧困戶增加一次脫貧增收的機會。

  “今後,我們還將在田壩村規劃鄉村旅遊。”蹇興燕説,如果這個手工作坊建起來,遊客也可現場體驗斑鳩豆腐的做法,這無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當地産業發展。

  本版圖片均由記者謝智強、特約攝影謝捷攝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