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區縣>正文

渝北:文脈綿延 鄉愁更濃

2019-08-12 10:16:52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歐平淑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大美渝北 文脈綿延 鄉愁更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08-12-010-238940-1

圖左:原創諧劇《一分也不能少》劇照 (獲得第十七屆全國“群星獎”)

圖中:舞蹈《大山下》劇照 (獲得第二屆全國“群星獎”金獎)

圖右:少兒舞蹈《āáǎà》劇照 (獲得第十五屆全國“群星獎”) 

  鐘靈毓秀,大美渝北。歲月不居,鄉愁更濃。

  千年文脈,綿延不輟。

  據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便有土著居民在重慶渝北境內居住。迄今發現全區有600多處遺址遺跡,它們鐫刻著渝北豐厚的歷史文化,貫穿其中的是綿長的文脈。

  從誕生北宋狀元馮時行的千年古鎮洛磧到訴説建文帝傳説的禦臨河,從昔日的商賈重鎮到今天的水陸空樞紐,嘉陵江、長江為重慶北大門標注了歷史與現實的醒目坐標。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08-12-010-238940-2

洛磧鎮馮時行雕像

  山高水長,文化浸潤。

  獨特的巴渝民俗文化,在這片土地上滋養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小河鑼鼓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華鎣高腔、川劇。民歌民謠、民間故事、民間諺語和武術文化、鄉愁文化、匠心文化,在群眾性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中大放異彩,不斷譜寫新時代的華美樂章。

  文旅融合,鄉愁更濃。

  文化是歷史的印記,風景是流動的四季。“三環十景”串起了渝北的美麗鄉村,田園為體,藝術為脈,文旅融合濃縮了巴渝文化。文脈涵養中,“詩和遠方”在這裡完美結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08-12-010-238940-3

興隆鎮牛皇村“禮朝屋基”外景

  歷史文化

  人才輩出 一方文脈薪火相傳

  是誰為渝北寫下第一首詩歌?

  有人回答:“是渝北洛磧鎮人、宋代文學家馮時行。”

  “天行明月地行水,水月相去八萬里。天公大力誰能移,月在水中天作底。”這首《信相院水亭》正是馮時行寫于洛磧。説來有趣,今天的洛磧原名“樂磧”,而樂磧之所以改名,還與馮時行有關。

  南宋紹興十四年,馮時行因主張抗擊金國入侵,得罪了朝廷權貴,在萬州被罷官削職,回到老家後,一氣之下他將原籍“樂磧”改為“落磧”,之後演變成現在的“洛磧”。

  馮時行一生飽經坎坷,但他在任期間體察民情,獎勵農耕,減輕賦稅,深得人心。正因如此,他所任職的地方均呈現出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

  馮時行做官清正廉明的作風,百姓看在眼裏,為此,百姓也稱他為“馮青天”。同時,他著有《縉雲文集》43卷及大量詩篇,一些優秀作品還入選《四庫全書》,如“憂國憂家雙鬢白,通心通地一心丹”、“感時撫事銷客魂,歸挽天河洗乾坤”等膾炙人口的詩句,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創一方文化。

  歷史上,渝北是人才輩出之地,比如明代六朝重臣“天官”蹇義、中共江北縣委第一任書記任白戈、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中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創始人和理論家黃炎培、投身抗日救亡和爭取民主學生運動的張倫等眾多名人,他們在不同的文化層面上、不同的歷史進程中,以智慧的光芒為渝北的文明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

  如今,在渝北的很多地方依然能找到“名人”印記:明朝重臣蹇義輔佐五任皇帝的忠誠口口相傳,由馮玉祥命名的“重慶市育仁中學”沿用至今,見證紅色歷史的中華職業學校渝校舊址被完好保存下來,于學忠發槍護鄉鄰的故事流傳于街巷,洛磧鎮修建的馮時行陳列廳即將完工……

  他們是一個地方文化命脈和集體記憶的一部分,並以另一種方式“活著”;他們讓沉睡的歷史資源重新“盤活”,重拾巴渝人的歷史記憶、文化記憶和精神記憶;他們讓寶貴的地方文化有了深厚的群眾基礎,最終薪火相傳。

  鄉愁文化

  巴渝鄉愁 田園牧歌現實圖景

  在渝北區興隆鎮牛皇村,有這樣一個傳説——

  一天,有個和尚在破亭裏躲雨,路過的牧童立即將斗笠給他,和尚卻推辭不要。“客前禮先,家訓流傳。”牧童話畢,將斗笠給他後就消失在雨中。雨停後,和尚在木橋上碰見一個擔著兩個女孩的漢子,漢子放下擔子跳到溪水裏給他讓道。和尚不解,漢子説:“手禮相讓,家訓久長。”和尚進村後,一位老人將其引入院子,併為他沏茶。隨後,老人拿出一把竹椅,將一位老奶奶扶到椅子上。老人説:“孝禮高堂,家訓不忘。”

  原來,牧童、漢子、老人是祖孫三代人,姓李,四世同堂。和尚取筆寫道:“禮家李氏,姓李更知禮,逢君不識君,破亭殘橋後,布衣慰吾心。”

  某日,和尚坐在村旁一寺廟,忽然一粒銀杏掉到他頭上,他驚恐離去。不久,有官兵進村搜尋,老人方知和尚是削發避難的建文帝朱允炆。

  此後,這個村落更名為禮朝屋基,有朝覲之意。漢子擔二女避讓之橋取名為雙鳳橋,村裏的寺廟更名為牛(留)皇廟,禮朝屋基所在的村叫牛皇村。

  如今,走在牛皇村,可見古井、草亭、石碾、石磨、石桌、水車、鞦韆、梅花樁等小景致,各種各樣的農具懸挂或嵌在墻上。22棟具有巴渝特色的農房,錯落有致地深藏在山水間,讓人勾起一股濃濃的鄉愁。

  禮朝屋基有文化長廊、生態長廊、休閒長廊、休閒觀景平臺,是融生態觀光、文化傳播、時尚體驗為一體的禮文化主題村落,彰顯的是“禮”學農耕文化,展示與禮相關的文化産品、儀式,以一家一訓或一家一聯突出禮朝屋基22個家庭崇尚禮文化的傳統,開展一系列的親子、懷舊、教育、觀光、體驗活動,是遊客親子遊的理想之地。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詩人王維在《積雨輞川莊作》中描繪的田園牧歌,在禮朝屋基成為現實生活圖景。

  禮朝屋基是渝北11個鄉村文化振興示範點之一。離禮朝屋基不遠處,有一個巴渝鄉愁農業公園。這個公園以“巴渝為心、田園為體、藝術為脈、鄉愁為魂”,遊客可以在公園裏的重慶鄉愁博物館體驗傳統農耕文化,去趕集吃鄉土菜、回溯兒時記憶,買創意十足的農家産品,晚上可住民宿,感受阡陌交通、雞鳴犬吠的原生態鄉村生活,尋找記憶中的鄉愁。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08-12-010-238940-5

渝北區“文化雙送”石船文藝專場

  匠心文化

  非遺項目 煥發強勁生命活力

  渝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豐富的文化資源。

  早在2007年,“小河鑼鼓”就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2011年,又躋身第三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填補了渝北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空白。

  “小河鑼鼓”是以大小嗩吶、大鑼、更鑼、小缽、鐺鑼、馬鑼、小鼓外加盆鼓等樂器組合而成的一種民間吹打樂。

  它的得名,與大灣鎮的兩條叫不出名的小河有關。祖輩的説法是,明朝末年(約400年前),有一蔣姓大戶在小河附近建房修街,開街時請來5支吹打樂班子慶賀10多天,街漸成市,因而得名“小河鑼鼓”。

  “小河鑼鼓”曲目曲牌繁多,演奏形式多變,吹奏和敲擊手法技藝高超,各種樂器的巧妙搭配,複雜的節奏交替出現,表現特定的情緒,或激昂歡快,或悲慼緩慢,給人以民間鼓樂美的感受。

  除了“小河鑼鼓”這項國家級民間文化藝術瑰寶,渝北還擁有“趙氏武術”“華鎣高腔”“土沱麻餅”“渝北剪紙”“旗袍製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共70余項,主要涉及民間文學、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等項目,代表性傳承人88名。其中,市級“非遺”15項,區級“非遺”55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12名,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76名。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08-12-010-238940-7

統景溫泉(禦臨河大峽谷)風景區

  做好“非遺”的傳承工作,是當下緊迫的課題。

  渝北積極探索“非遺”的傳承與創新之路。2016年,渝北區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成立,加強傳承人之間、傳承人與“非遺”相關部門的聯繫,打通“非遺”工作各個環節。

  在保留“非遺”精髓的同時,渝北主動擁抱時尚潮流,對接新型業態,與“互聯網+”、文化創意、文化旅遊等行業跨界融合發展,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強勁的生命活力。

  “非遺”不僅是過去的,也是現在的,更是未來的。

  一路走來,一些影像那麼清晰,一些故事愈發感人至深。因為它們,我們有幸觸摸到遙遠的歲月,而當我們和歷史相擁,“非遺”便生生不息,帶著溫度一代一代延續下去……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08-12-010-238940-4

渝北區“非遺”項目旗袍製作工藝

  現代文化

  公共文化 群眾共享精神大餐

  粗獷的山歌,極具生命力的舞姿,美輪美奐的舞臺效果,鋪展成搖曳多姿的渝北人文風情長卷……2019年1月25日下午,渝北體育館內,頗具渝北特色的舞蹈《大山下》傾情啟幕。

  舞蹈《大山下》曾于1992年榮獲文化部第二屆“群星獎”金獎,主要講述了大山中養育著一群淳樸的人,平日裏他們過著男耕女織、與世無爭的祥和生活,逢年過節總會吹起蘆笙,男女相伴踏歌起舞,開開心心歡聚一堂。

  20多年過去,渝北臨空文化藝術團演員們以當年的經典舞蹈《大山下》為基礎,深度挖掘舞蹈中石匠、木匠等角色蘊含的工匠精神,詮釋新的“渝北形象”,新《大山下》應運而生。

  新《大山下》將渝北的山水之美、民俗之美、人性之美全部濃縮在整場舞蹈的質樸中,演繹了山與人的和諧共生,也讓吃苦耐勞、踏實肯幹、做事專一的“渝北精神”在舞臺上得到完美呈現。同時,舞蹈將蓮蕭等渝北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的藝術元素逐一融入,通過現代藝術表現手法,展示了渝北現代文化的獨特魅力。

  文藝來源生活,精神凝聚力量。20多年再現經典的背後,凝聚著渝北人對文藝創作和文化精品的追求。近年來,渝北區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和文藝創作,推出了一大批水準上乘、地方特色濃郁、教育鼓舞作用突出的優秀作品,既滿足了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需求,又弘揚了社會正能量和時代主旋律。2010年,渝北區選送的少兒舞蹈《āáǎà》獲得第十五屆群星獎,並登上了央視舞臺。2013年,渝北區選送的少兒舞蹈《飛呀飛呀》獲得第十六屆群星獎,以孩子們的天真、善良和愛心,展示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2016年,渝北區選送的曲藝類作品《一分也不能少》獲得第十七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群星獎,作品深情演繹了基層百姓生活的不易,謳歌了基層小人物“缺錢不缺德”的高尚情懷,情景幽默,耐人尋味。

  為了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近年來,渝北投資1.3億余元建成新圖書館文化館,均為國家一級館,免費開放績效評價連年居全市前列。建成巴渝古床博物館、改陳布展巴渝民俗博物館,成為深受境內外遊客喜歡的打卡地。選址城市佳地,建成投用碧津美術館、渝北歷史文化陳列館,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接受文化熏陶。

  服務普及群眾,文化浸潤心靈。渝北在全市率先啟動鎮街文化服務中心提檔升級工程,建成後平均面積1500平方米,最大達3000平方米。啟動“渝北文化雲”數字文化工程,實現文化資源雲端配送。建成社區文化室157個、村農家書屋181個、21小時自助圖書館5個,城市15分鐘文化圈、農村半小時文化圈基地建成,讓文化精品給城市生活和群眾帶來更多的“詩和遠方”。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08-12-010-238940-6

茨竹放牛坪梨花

  山水文化

  文旅融合 文脈綿延盡覽美景

  渝北,一半山水一半城。

  “春天來看雪,夏天來摘果。”在朋友圈,看到這樣的邀約,你不心動都難。

  這裡的“雪”,既指統景鎮印盒的李花,也指茨竹鎮放牛坪的梨花,李花、梨花盛放時,漫山遍野一片雪白。數年前,“渝北梨橙”和“統景歪嘴李”通過國家地理標誌産品認證,統景鎮印盒村、茨竹鎮梨園村成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

  印盒李花生態旅遊區包括統景鎮印盒村全部、裕華村和龍安村的一部分。印盒的得名來源於明朝建文帝的傳説。相傳建文帝途經此地時,不慎遺失了裝玉璽的盒子,後來村民們無意中發現了印盒廣場處的大田中出現了一座四四方方的小島,形似建文帝遺失的盒子,故而得名“印盒”。

  傳説,是遺落在時光裏的印記;風景,是在四季中變幻的畫卷。

  每年春天,萬餘畝李花競相綻放,遠望如皚皚白雪,近看似凝霜冰花,大有滿山李花漫山雪之意境,引來“花仙子”悠遊打卡。7月上旬,皮薄離核、脆甜多汁的歪嘴李成熟,吸引八方遊客採摘。渝北區因印盒地區歪嘴李味美、多産,被評為“中國李之鄉”。

  山藏韆鞦不語,水潤萬物無聲。

  在渝北,除了統景印盒的李花、茨竹放牛坪的梨花,還有玉峰山的櫻桃、興隆的楊梅、石船重橋的葡萄、古路的仙桃李、茨竹的十里荷花長廊、木耳的“白雲印象”、大盛天仙谷等也都是“打卡地”。這些“打卡地”是渝北農旅融合開出的美麗花朵,更是文旅融合結出的纍纍碩果。

  “大珠小珠落玉盤”,它們串成了渝北“三環十景”鄉村旅遊精品線路:龍王洞山環線(木耳—興隆—放牛坪—南天門—白雲山—木耳);禦臨湖環線(古路—高嘴—統景—天險洞);明月山環線(玉峰山—龍興—石船—洛磧);“十景”即鬥碗寨景區、巴渝鄉愁景區、放牛坪梨園景區、仙桃李景區、花漾漁村景區、“泉橙花”景區、天險洞櫻花林景區、玉峰山森林公園景區、明月山花果長廊、張關水溶洞景區。

  “三環十景”是在四季中變幻的風景,而濃縮了巴渝民俗文化的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碧津美術館、巴渝武術研究院等館場,存續了渝北城市與鄉村的記憶,綿長的文脈貫穿其中,它們在文旅融合中描繪了一幅渝北美景。(王彩艷 楊敏 圖片由渝北區委宣傳部提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