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區縣>正文

“彭水趕場”助農增收記

2019-12-09 11:35:43 | 來源:重慶日報 | 責編:石麗敏

  今年前11個月,微信公眾號“彭水趕場”實現農産品銷售近1億元,通過電商實現創業就業2000余人,帶動8000余戶貧困戶戶均增收約2500元

  連著幾天,27歲的李姍娜都是淩晨1點左右才休息,清晨6點又起床忙碌。

  “客戶在‘彭水趕場’微信公眾號平臺上給我們下訂單,我們就按要求在鄉里尋找合適的‘土貨’,在規定時間裏發貨。”李姍娜不僅打理著彭水那山那味農業開發專業合作社,還是彭水大埡鄉扶貧超市的負責人。

  今年,通過“彭水趕場”微信公眾號平臺宣傳,大埡鄉扶貧超市的農産品銷售額已超過40萬元,僅土雞蛋就賣了3萬多個。

  “彭水趕場”是重慶彭水商務委創立的集“電商産品、網商店舖、彭水旅遊、電商扶貧”等於一體的微信公眾號平臺,已聚集彭水農特産品400余種,網商店舖、電商企業100余家,重要景區及鄉村旅遊景點60余處,農家樂100余家,對接貧困戶2000余戶。

  今年前11個月,彭水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34億元,彭水農産品實現網絡零售4.7億元,其中“彭水趕場”平臺實現農産品銷售近1億元,通過電商實現創業就業2000余人,帶動8000余戶貧困戶戶均增收約2500元。

  訂單農業

  山裏“土貨”賣出好價錢

  12月4日午時,趁著午餐後的一點空閒時間,李姍娜驅車趕往大埡鄉龍龜村貧困戶劉書維家中。

  56歲的劉書維流轉了110畝田地,種植電商訂單“泥鰍稻”。

  “就是稻田裏養泥鰍,不用農藥化肥,純生態。”由於是第一次接訂單、第一次試種“泥鰍稻”,劉書維今年只種植了50畝。

  這50畝“泥鰍稻”産稻穀兩萬多斤,還養肥了幾千斤泥鰍,“稻穀一斤15元,能賣30多萬元;泥鰍已經撈了千多斤,賣了兩萬多元,田裏還有不少。”

  推開窗,打開糧倉桶蓋,李姍娜和劉書維各自捧起稻穀,借著天光細細查看。

  “穀子可要保存好,不能返潮了……”聽著李姍娜的細心叮囑,劉書維不住地點著頭。

  “訂單農業還是要得,比打工強,明年我要把110畝地全種上。”龍龜村地處偏遠,土地貧瘠,許多村民都曾和劉書維一樣,靠外出打工掙錢過活,“以前地裏種點‘土貨’,賣不出錢,也沒地方賣。”

  如今,通過電子商務平臺,不僅土雞蛋、臘肉香腸這些“土貨”能賣出錢,許多村民還通過訂單農業實現了脫貧增收。

  彭水商務委副主任湯天應介紹,彭水在全縣18個重點産業鄉鎮發展訂單農業,重點培育打造彭水紅薯、彭水晶絲苕粉、彭水高山洋芋、彭水土雞、苗嫂山茶油、彭水糯玉米、蜜本南瓜、彭水脆紅李等農産品品牌和網貨基地。“今年,我們試著打造的彭水土雞、彭水糯玉米網貨基地效果不錯,用訂單農業的方式打造網貨基地,有效調整了農業産業結構。”湯天應説。

  “電商+基地+農戶”

  2000余戶貧困戶穩定增收

  劉書維和李姍娜查看“泥鰍稻”時,距龍龜村兩小時車程的黃家鎮白沙河村二組44歲的貧困戶劉朝余正在自家的雞舍裏忙碌著。

  他左手端著不銹鋼盆,右手在草堆間扒拉著,“這有一窩,有5個……”

  説話間,劉朝余從草堆裏撿出了5個雞蛋,“雞是散養的,雞窩裏的這堆草就是給它們下蛋用的。”

  今年,劉朝余的470多只蛋雞,産蛋9000余枚。

  “這些蛋,一個1.2元,是任總包收購。”劉朝余説的“任總”,是彭水沐暉農園電商平臺負責人任東。

  其實,不僅是雞蛋“包收購”,就連蛋雞,任東也將以每斤保底20元的價格進行回購。

  為什麼是“回購”呢?

  “因為這470多只蛋雞,也是以每只35元的價格找任總買的。”如今,劉朝余的蛋雞每只均在4斤左右,即使按保底價每斤20元計算,470多只蛋雞也能為他帶來近4萬元的收入。加上雞蛋的銷售收入,劉朝余能有近6萬元的純收入。

  “我們這兒地處偏遠,村民普遍缺乏市場經濟意識,導致了種植的作物、餵養的牲畜很難賣出去,基本都是自給自足。”任東介紹,為了把山裏“土貨”賣出去,他成立了合作社,建立了沐暉農園本土電商平臺,“通過考察,我發現農村的土雞和土雞蛋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

  於是,根據目前農村勞動力短缺的現狀,任東採取了“土雞代養”等對勞動力需求較少,又能增加村民收入的“電商+基地+農戶”發展模式。

  如今,利用“彭水趕場”這一平臺,彭水沐暉農園、春之聲農業、派谷農業、載禾農業等電商企業與2000余戶貧困戶簽訂了生産、銷售協議,支持幫助貧困戶發展生態種養,再由企業通過電商銷售,探索了一條電商脫貧的新路子。

  放下鋤頭

  1300多農民成了電商“店小二”

  今年,“彭水趕場”“土貨”賣了近1億元,新田鄉任家村二組村民、28歲的董澤香貢獻了3萬多元。

  3萬多元相比1億元,實在微不足道,但對於小學三年級就輟學的董澤香來説,卻是莫大的成就。

  在今年5月經過電商培訓,並成為電商“店小二”之前,董澤香家裏十分拮據。

  “婆婆生病,錢花光了,還欠了一些債。”董澤香在家中照看老人、孩子,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在天津務工的丈夫每月5000多元的收入。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董澤香“觸網”了。

  “我在村頭走訪,看小董屋裏竟然有電腦,這在農村是少見的。”董澤香幾年前打工時購買的電腦,讓任家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譚宇嘉意識到:可以鼓勵董澤香去參加電商培訓,通過“彭水趕場”將村裏的“土貨”賣出去,還能賺錢補貼家用。

  於是,接受了一週的電商培訓後,董澤香于7月份在“彭水趕場”上開設了“任家村土特産”網店,既銷售村裏的土特産,也接受網店訂單發貨。

  截至11月底,董澤香的網店已銷售“土貨”3萬餘元,利潤近萬元。

  不僅如此,董澤香還主動在“彭水趕場”平臺上尋找客戶,與重慶某公司簽訂了30噸甜心菜的供貨協議、接下了某航空公司30畝青菜的訂單。

  為了完成這兩筆訂單,董澤香成立了“雯浩農作物種植合作社”,在村裏動員了38戶村民和她一起種菜。

  “以前種菜只能喂豬,賣不出錢,現在小董給我們找了路子,我們肯定支持她。”55歲的張貴華算了筆賬,按訂單價格,一畝青菜一季就能收入2500多元,“任家村的氣候和土地,至少能種兩季,那就是5000塊錢哦。”

  如今,像董澤香這樣放下鋤頭成為電商“店小二”的農民,在彭水已有1300多人。

  湯天應介紹,今年,全縣開展電子商務培訓120余場次近4000人次,新增網商(開微店和淘寶店)和電商企業主體1200余個,基本實現了“一組一店,千店帶萬戶”的目標。(首席記者 陳維燈 實習生 周傳勇)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