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區縣>正文

重慶黔江區四百一十戶貧困群眾易地搬遷“進城記”

2020-04-13 09:43:46 | 來源:重慶日報 | 責編:馮鈺穎

  原標題:搬出一片新天地 遷出幸福好生活——黔江區四百一十戶貧困群眾易地搬遷“進城記”

  去年12月中旬起,黔江區29個鄉鎮街道的410多戶貧困群眾,從各村各社陸續搬往黔江城郊的李家溪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4個月過去了,他們在城裏的新社區過得怎麼樣?

  4月10日,重慶日報記者來到李家溪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採訪時發現,貧困戶們搬進城後不僅生活改善了,還在互幫互助中結下了深厚的鄰裡情。

  “一步住上好房子,逐步過上好日子”

  為搬進城裏集中安置點的新家,55歲的肖元會特意找人選了個好日子,那天是2019年12月13日。

  “五室一廳、兩衛一廚,還有陽臺,都是裝修好了的,我們一家五口沒付多少錢。”搬進125平方米的新房,看著嶄新的傢具、廚具,老肖一家在樂呵呵佈置新家、給親友報喜的同時,還特意在大門貼上了一幅大紅的福字。

  李家溪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是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集中安置點項目之一,也是黔江區的重點建設工程。工程總佔地50畝,總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可安置易地扶貧搬遷戶416戶1500多人。該工程于2018年10月底開建,去年12月完工交付。按人均住房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安置點分為50—125平方米等四類房源,搬遷戶需自籌一部分資金,地票和搬遷政策資金再解決一部分。

  此前,肖元會居住在距黔江城區90公里的黎水鎮黃泥村,老兩口、兒子一家三口及女兒,居住在一幢老舊的木房子裏。因早年務工導致左手殘疾,加上女兒上學,2014年,他家被列為建卡貧困戶。

  前年,女兒出嫁,兒子、兒媳也自主創業成功,最終一家人實現脫貧。因房子破舊,加之此前也沒有享受農村危房改造政策,按照相關規定,肖元會可享受貧困戶宅基地復墾政策,於是,他在李家溪易地扶貧搬遷點申請到了一套新房子。

  “公交車到城區只要5分鐘,小孩上學、老人看病就在旁邊。”肖元會介紹,安置點水電氣路網設施完善,還配備了健身、休閒等場所。現在,妻子在小區當保潔員,自己在附近打零工,每月收入加起來超過3000元,“一步住上了好房子,逐步過上好日子,將來更要齊心協力奔小康。”

  “菜園子”“大棚子”,生産生活有路子

  讓貧困群眾從“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的環境中搬出來,逐步實現安居夢,這是第一步,緊接著,黔江區又從生産生活和就業等方面著手,讓搬遷貧困戶實現穩得住、能致富。

  在李家溪安置點背後的一座山坡上,一塊塊帶有數字標號的長方格田裏,有的已長滿青菜。部分居民正忙著除草、松土,為種菜做準備。這裡是城南街道青坪社區為搬遷貧困戶們配備的“家庭菜園子”,雖然每戶只有1分地左右,卻讓居民們覺得很貼心。

  為讓居民適應新環境,青坪社區聯繫了承租安置小區周邊土地的業主,拿出20多畝土地籌建“開心農場”,並以每年每塊地100元低價租給小區居民。現在,已有100多戶居民分到了自家“菜園子”,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蔬菜供應問題。

  不僅如此,當地還加大了對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産業的扶持力度,確保每個搬遷貧困戶有1-2個增收項目,從根本上解決生存與發展問題。

  在李家溪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食用菌産業園建設現場,記者看到,菌種培育場已具雛形,食用菌大棚框架已搭建大半。按照當地與投資企業的協議,建成後的食用菌産業園將為每戶搬遷戶提供0.5畝左右的菌棚,並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搬遷戶集中經營”模式,實現搬遷貧困戶産業全覆蓋。

  “按參與程度,搬遷戶可獲得相應的股金、租金、反承包和務工收入。”重慶隆升明生物科技公司負責人牛升山介紹,食用菌基地預計可年産130萬菌棒,帶動300余人就近務工。此外,配套的菌種場也會優先錄用搬遷戶。按照進度,基地有望于5月投入首批食用菌試生産。

  不僅如此,黔江區還通過引導勞務輸出、自主創業扶持、組織就近務工、開發公益性崗位等,促進易地扶貧搬遷戶穩定增收。目前,李家溪安置點有勞動能力的860名居民中,已有580多人通過各類途徑實現就業。

  樓上樓下互幫互助,攜手適應社區新生活

  從全區各地搬遷到一個小區,雖然“居住有了好房子,就業有了好位子,生産有了大棚子,吃菜有了小園子”,但鄰裡之間不熟悉,各種約束又多,這讓不少上了年紀的搬遷戶感到不習慣。

  “為讓大家適應城市生活、打破鄰裡尷尬,我們首先實施了‘拆墻計劃’。”青坪社區黨總支書記宋廷昌介紹,在參加了區裏的新市民培訓後,社區先後成立了業主微信群和樓棟微信群;同時,派出黨員幹部包乾樓棟和居民,上門服務群眾,動員小區黨員帶頭走動拜訪,手把手教年齡大的農村搬遷居民使用燃氣、電器,引導他們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愛護小區環境。

  走動多了,相互之間慢慢熟悉許多。很多居民借助來自同村的人,一層層的擴大熟人圈,認識了不少鄰居;喜歡種菜的更是找到了共同的話題,相互分享種菜經驗和蔬菜,一來二去就成了朋友。

  突如其來的疫情,使鄰裡情更進一步。來自阿蓬江鎮的退伍老兵王建民、從石家鎮搬來的楊森和肖元會之前互不認識,在防控期間,他們每天12小時堅守卡點,連續工作近50天,成了防疫“鐵三角”。在最緊張的時候,100多名居民志願者挺身而出,守護在各路口和樓棟口。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安置小區沒出現一例確診病例。經過疫情的考驗,現在,李家溪集中安置點居民之間互幫互助的氛圍愈發濃厚,不良的生活習慣逐漸消失,成為一個既有城區特色又有鄉土氣息的和諧大家庭。

  (重慶日報記者 王亞同)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