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黑土

長春 江城 四平 遼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邊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

熱線:0431-81126178
郵箱:jilin@cri.cn

長春市糧食産量穩定在90億公斤階段性水準

2019-07-22 09:32:11  |  來源:長春日報  |  編輯:田東艷   |  責編:劉徵宇

  原題:用佔全國1%的耕地産出全國1.6%的糧食 我市糧食産量穩定在90億公斤階段性水準

  長春日報7月22日訊(記者 袁 達):7月的田野,綠油油的莊稼長勢正好。榆樹市土橋鎮皮信村小鄉屯的一塊農田裏,農機正在進行植保作業。“記得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我跟著家人種地,連耕犁都沒有,就用鎬刨,一天下來累得不行。哪像現在,清一色農機幹活,省心又省勁兒!”今年已經80歲的楊春山和村裏的幾位老人坐在地頭,拉著家常。

  從全靠人力到全程機械化,從看天吃飯到旱澇保收,種了一輩子地的楊春山見證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發生在黑土地上的巨大變化。建國初期産量不足15億公斤,1974年達到25億公斤階段性水準,1988年達到50億公斤階段性水準,1996年達到60億公斤階段性水準,2007年達到75億公斤階段性水準,如今穩定在90億公斤階段性水準……新中國成立70年來,長春市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升,糧食主産區的基本地位得到鞏固。

  楊春山所在的榆樹市,有“天下第一糧倉”的美譽,糧食産量連續14年位居全國縣(市)第一位。另外,長春市5個産糧縣(市)區已全部進入國家糧食生産百強縣。據統計,長春市糧食人均佔有量、商品量、凈調出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每年長春市用佔全國1%的耕地産出了全國1.6%的糧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15億公斤到25億公斤,用了20多年時間;從25億公斤到50億公斤,用了14年時間;從50億公斤到60億公斤,用了8年時間……長春市糧食生産的幾次跨越中,從75億公斤到90億公斤的飛躍最為振奮人心,只用了5年時間。

  5年增産15億公斤,長春市是如何做到的?2008年至2012年,長春市實施了增産30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工程。通過土地平整、地塊規整、廢棄地復墾、澇區治理、荒草地灘塗地整治、村屯規劃等綜合性開發治理措施,改造風險田,整理宜耕地;加大種子研發投入力度,加快新品種研發速度,堅持提高新品種增産率的育種方向;實施綜合性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提高農田抗旱抗澇能力,建立起旱能灌、澇能排,收放自如的旱澇保收體系;實行耕地深翻深松、增施優質有機肥料等技術措施,提高土壤地力;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大力推廣現代綜合農藝新措施……一項項戰略性措施,圍繞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的目標有序實施。

  糧食産量穩定在90億公斤階段性水準後,長春市堅持“提高單産,保證總産,提高裝備,改善條件”的發展思路,強基礎,堅持藏糧于地。借助國家惠農強農政策支持,長春市農機裝備水準和作業水準快速提升。目前,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700萬千瓦。從2008年開始,長春市在全國率先組織實施了大型機械深松整地作業,連續每年深松整地240萬畝左右。全市建設100個機藝結合示範點,高産田平均增産15%,中産田平均增産7%。2017年,長春市重點實施了農機“三百”工程,建設100萬畝秸稈全量還田示範區、100個保護性耕作示範點、100個全程機械化示範區。全市綜合農機化水準由2011年的66.4%提高到88.5%。

  重大糧食增産技術集成應用增産效果顯著。“十二五”期間,長春市重點推廣了玉米保護性耕作、高光效栽培示範、玉米螟生物防治、水稻缽育機插、旱田節水灌溉等重大糧食增産新技術,創建糧油高産示範片,集成應用多項農業先進技術。2018年,全市集中推廣7項農業新技術和10種新模式,主推玉米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381萬畝。農作物病蟲害基本實現統防統治,從2014年開始每年農業航化作業試點防治稻瘟病面積達到150萬畝左右。

  從2016年開始,長春市以市場導向為導向,重點從調結構、促轉型、打品牌、上項目、抓改革、保增收六個方面發力,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積極調減普通玉米種植,突出發展特色種植業和現代都市農業,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發展蔬菜、苗木花卉、瓜類、果類、食用菌、薯類六大主導産業,農業種植業結構不斷優化,加速推動了長春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在現代農業引導資金項目的引領下,全市優勢特色産業園區和規模化棚膜園區發展建設提速,建成特色産業園區27個、200畝以上規模化棚膜園區10個,建成國家級棚膜園區19個、省級棚膜園區86個,全市設施園藝面積發展到30.4萬畝,産業集聚度提升,競爭力增強,規模效益明顯,成為拉動種植業結構調整和促進農民增收的大産業。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