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黑土

長春 江城 四平 遼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邊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

熱線:0431-81126178
郵箱:jilin@cri.cn

金融之水澤潤沃野——吉林省農村金融改革調研

2019-08-01 09:43:37  |  來源:經濟日報  |  編輯:田東艷   |  責編:劉徵宇

金融之水澤潤沃野——吉林省農村金融改革調研

在農村金融綜合改革支持下的松原市興原鄉農民在稻田地裏補苗和除草。 徐守俊攝

金融之水澤潤沃野——吉林省農村金融改革調研

  吉林省農村金融服務公司通過農村小微貸款支持貧困戶發展特色産業脫貧致富。圖為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萬寶鎮古城村村民採摘藍莓果。 劉洪岩攝

金融之水澤潤沃野——吉林省農村金融改革調研

  在農村金融改革的幫助下,吉林松原農業快速發展,沃野一望無際。記者 祝惠春攝

  經濟日報7月31日訊:早在2015年底,農業大省吉林成為全國唯一省級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田,這賦予了吉林省引領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重任——推動金融服務“三農”工作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探索一條可操作可複製的普惠型農村金融發展之路,力爭通過金融綜合改革,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如今,這項改革實踐已進入第4個年頭,有農村金融改革“排頭兵”之稱的吉林省交出了怎樣的答卷?記者一行近日來到了吉林省調研。

  初夏時節,鬱鬱蔥蔥的松遼平原孕育著豐收希望。吉林省扶余市永平鄉平川村種糧大戶、31歲的陳景才今年多承包了40多畝地,加上買種子化肥,算下來,還缺幾萬元。正在陳景才犯難的時候,村基礎金融服務站協理員王國春帶來了好消息:可以用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5萬元,利息合適,而且從億聯銀行的手機APP上就可辦理貸款,還能隨借隨還。見到記者,陳景才高興地告訴記者:“貸款問題解決了,預計今年能多收入3萬元左右。”陳景才的故事是吉林農村金融綜合改革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村級基礎金融服務站正是吉林農金改模式中“三支柱一市場”裏的一個支柱:基礎金融服務支柱。

  解決痛點,激活農村資産價值

  當前,城鄉要素雙向合理流動機制還存在缺陷,要通過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

  47歲的扶余市永平鄉平川村村民楊凱見到記者時滿臉笑容。最近,在村金融服務站的幫助下,他將土地收益權作為抵押,在億聯銀行貸款5萬元,“買種子化肥,種上了玉米、花生”。他向記者演示如何在手機上操作:“貸款很方便,又不用求人,服務還好。明年我準備多貸點,多流轉點地,擴大生産。”

  農村金融是“三農”工作的短板和薄弱環節。吉林省作為農業大省、糧食大省,農村資源豐富,但農村資本短缺,農村融資難、融資貴長期制約“三農”轉型升級。

  吉林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胡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農村問題,主要是錢、地、人等生産要素結合的問題。當前,城鄉要素雙向合理流動機制還存在缺陷,無論是進城還是下鄉,渠道還沒有完全打通,要素交換還存在不平等。一大瓶頸就是土地、技術、管理、勞動力這4大要素與資金結合不夠順暢,因而無法形成現代化生産力。鄉村振興,必須向改革要動力,因此,中央交給吉林農村金融改革的任務就是要在全國範圍內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模式。通過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機結合,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

  “吉林是農業大省,在金融支持農業方面,是有條件找到一般性規律的。”胡斌説:“在農村金融改革實驗過程中,按照中央的五大發展理念,把握好金融自變數和經濟社會因變數的問題。如果金融自娛自樂,老百姓沒有獲得感和幸福感,這是不行的,也達不到可複製可推廣的目標。”

  填補串並,結成金融服務大網絡

  農民把土地轉給物權公司,物權公司出面為農民向銀行擔保。拿到農民土地流轉權之後,物權公司可以向種植大戶推薦。物權融資公司發揮了信息對接、融資保證、流轉處置等關鍵性作用

  吉林省對表對標鄉村振興要求,基於對農村金融資源渠道不通暢、信息不對稱、服務不下沉、補償不到位等痛點難點的深刻理解,聚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範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務,首創了“三支柱一市場”新型普惠融資服務體系建設,既給金融資源提供一個下沉到位、腳底沾泥的渠道,同時又解決增信和徵信的難題,最大限度地盤活農村資産。“三支柱一市場”主要起到“填補串並”的作用:填基礎金融服務空白,補融資增信短板,串聚各類資源,並聯城鄉市場。

  “三個支柱”,即基礎金融服務支柱、物權增信支柱、信用信息支柱。這三個支柱將共同架設一個農村産權省域流轉市場,也就是説,農村的土地、農機具等,只要具備物權性質,都可以在吉林省省域流轉買賣。

  “三個支柱一市場”發揮的作用,就是填、補、串、並。

  第一是建設基礎金融服務支柱,“填”上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空白,解決金融資源渠道不暢通的問題。吉林省級財政出資設立的吉林省金融控股集團,組建了吉林省農村金融服務公司,在省市縣鄉村五級鋪設金融服務網點。

  “吉林省一共有9000多個行政村,按照集約建設的思路,在村一級按照1拖2或1拖3的原則鋪設基礎金融服務站,一個站帶2個到3個村,服務半徑五公里左右。按這種方式,我們大概鋪3000個就夠了,到目前為止已經鋪了1700多個。”吉林省地方金融監管局處長李武華介紹。

  協理員是村級基礎金融服務站的關鍵人物,選用的主要是村兩委成員、返鄉大學生或先進分子,對他們集中培訓金融知識。他們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又熟悉本鄉本土,能夠了解農民的融資信息、家庭基本信息,可以把金融機構的産品服務及農業技術轉換為通俗易懂的信息向下推送。基礎金融服務站就設在村部,與村兩委、村集體經濟組織、基礎金融服務站、農經站、電商服務點“多位一體”聯動建設,人員交叉,信息互通,不僅連接農村融資需求,還能豐富基層社會治理內涵。

  “澆花要澆根,這是打通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後100米。”吉林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總經濟師宋建軍告訴記者,把基礎金融服務站作為農村金融服務的主渠道,開正門堵邪路,把農戶的融資需求等金融信息收集起來,打包分類,總對總對接。比如,縣級基礎金融服務公司把整個縣信息攏起,定期提供給商業銀行,還可以按他們的要求,提供差異化信息産品。“把這個需求挖出來後,就形成了相對市場化的滿足方式,同時還具備引導示範作用,降低農民的融資成本”。

  第二是建設物權增信支柱,“補”強農村貸款融資增信短板。早在2012年,針對農民合格抵押物不足,當時的農村土地經營權在法律上還無法用於抵押的情況下,吉林省已率先在全國探索土地收益保證貸款,即通過土地經營權與收益權分離,成立物權融資公司,構建了流轉處置與融資增信兩個平臺,以土地未來預期收益、財政惠農信貸風險基金作為兩種保證方式,幫助農民獲得低成本融資。物權融資公司鋪到縣一級,形成了增信體系,這就是第二個支柱:物權增信支柱。

  “農民想要用土地經營權融資,銀行卻擔心土地無法處置。所以,農民可以把土地轉給物權公司,物權公司出面為農民向銀行擔保。拿到農民土地流轉權之後,物權公司可以向種植大戶推薦。”吉林省物權公司松原分公司經理王立輝介紹,物權融資公司既作為農戶融資增信平臺,又作為土地流轉處置平臺,在農戶通過土地等物權獲得信貸資源過程中發揮信息對接、融資保證、流轉處置等關鍵性作用。

  第三是建立農村信用信息支柱,作用是“串”。通過信用信息把農村的融資需求與金融資源串聚起來,形成完整的融資鏈條。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行長付喜國告訴記者,吉林積極推動農戶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指導松原市、舒蘭市、洮南市開展農村信用信息數據研發。目前,全省累計為347萬餘農戶建立了信用檔案,累計評定信用農戶165萬餘戶。

  在“三個支柱”的基礎上,再搭建一個省級農村産權交易市場,作用是“並”。並聯各類要素,把農村所有的物權價值通過市場形成供求關係,發掘農業資源價值。“土地的承包權和經營權要體現其真正的資源價值,建立一個全省統一的農村綜合産權流轉交易市場是應有之義。”胡斌甚至希望,有一天可以在全國開展土地指標流轉交易,創造更大的價值。“統一市場將發揮城鄉生産要素並聯貫通的效用,暢通體制堵點,激發出從城市反哺農村逐步走向城鄉融合發展的內生動力。”

  記者在調研中感受到,“三個支柱”的落地抓手都匯集在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站。服務站一方面通過代理金融服務、電子商務、農資農具等,獲得微利收益;另一方面收集農戶的融資需求信息、信用信息與銀行機構開展合作,財政部門給予適當補助覆蓋運營成本。通過“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站”這個體系把金融服務空白填起來,實現金融資源下沉,融資需求上匯。

  在吉林省農村金融綜合服務公司大螢幕上,實時顯示著“三支柱一市場”數據庫。比如,一戶農民的承包地分成5塊,各自分散在什麼地方,都可以即時在地圖上調出顯示。吉林省農村金融綜合服務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崔巍一邊演示,一邊告訴記者:“五級農村金融服務平臺主要承擔金融服務下沉功能。很多銀行都不願意在農村設機構,造成銀行大量産品無法下沉到農村,也不了解農民的需求。所以,我們借鑒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模式,構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成為各類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渠道提供商、資金融通商和大數據提供商。”

  “總之,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把農村這些鏈條缺失、密度不高的渠道連接起來,把大家的力量串接形成一張服務大網絡。”崔巍説。

  牽牛鼻子,推動綜合集成改革

  一方面,要把“財政支農資金金融化運作”作為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核心手段;另一方面,要同時推進一攬子綜合集成改革,把農業、財政、國土、民政、社保等全部拉進來,以引入金融為抓手,一攬子推進,避免單兵突進

  吉林金改,成效初顯。截至2018年末,全省商業性涉農貸款餘額達到4046.6億元,同比提升4.15%;農業保險提供的風險補償水準不斷提升,達到586.7億元,同比提升20.33%;在金融活水潤澤下,2018年全省糧食豐産豐收,保持在700億斤階段性水準,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同期GDP和城鎮居民收入增幅。

  除了“三支柱一市場”,吉林省還致力打造多元綜合農村金融機構組織體系,構建供給充分、活力充沛的支農保障。目前,村鎮銀行在吉林省實現了縣域全覆蓋。吉林還將全省66家小額貸款公司全部轉型為專業的支農小貸公司,2018年發放了27億元小額貸款。

  説起農村金改體會,胡斌告訴記者,關鍵是要把“財政支農資金金融化運作”作為一個核心方式來推動。“金融是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核心手段,它能夠很好地發現哪有價值,資源應該向哪配置。基礎金融服務站是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把金融基礎設施搭建好,有助於市場主體依法自由發展。至於怎麼搭建,主要靠先期財政推動,形成市場慣性,力爭實現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功效最大的目標。”

  在調研中,記者感受到,吉林農村金融改革絕不只是搞金融。它是一攬子綜合集成改革,把農業、財政、國土、民政、社保等全部拉了進來,以引入金融為抓手,一攬子推進,避免單兵突進。吉林省未來發展,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

  “現在我們農民借錢,可以很方便地找到銀行,種地買種子化肥不用賒銷,不用‘抬錢’,我感到有尊嚴了。”在調研中,47歲的農民楊凱高興地告訴記者。看來,吉林農金改模式,是金融改革、經濟改革,同時也是社會改革。通過強化農村基層組織的服務職能,讓基層組織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堅強戰鬥堡壘,實現鄉村治理和農村黨建的提升,最終實現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