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追溯農耕歲月 再現民族風情 關東(吉林)農耕民俗文化展廳盡顯強大文化吸引力
吉林日報8月21日訊(實習生鄭昌利 記者曾慶偉):“這個是什麼,用來幹什麼的?”“這是犁,前面一個人拉,後面一個人扶。”講解員和一位老人同時回答。展館講解員説的是歷史,老人説的是回憶,老一代人用經歷為現代人寫下歷史,留下文化。第十八屆長春農博會開幕以來,關東(吉林)農耕民俗文化展廳一直是人來人往,絡繹不絕。
關東(吉林)農耕民俗文化展廳設在展館區地下6號展廳,佔地面積6500平方米,展區內展品約3200件,其中農業用具約1200件、民俗展品約2000件,此外還有珍貴歷史圖片400多張,名家書畫作品110余幅。
展區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關東文明史展區,主要展示吉林省的地形地貌特徵,全省的主要糧食作物,石器時代與鐵器時代的産生分別對農耕的影響。第二部分闖關東歷史文化展區,主要展示闖關東歷史時期,造就了吉林獨有的農耕文化,體現了吉林大地“天人合一”的祥和氛圍。第三部分關東農耕生活展區,主要展示滿、漢、朝鮮、蒙古族四大東北世居民族的獨有特色文化。第四部分關東農耕風情展區,主要展示的是經歷了闖關東時期的大開發,經過了四個民族的定居和繁衍形成的關東地區商業區縮影。第五部分關東特色文化展區,主要展示的是四大民族的婚喪嫁娶、薩滿文化、飲食文化以及過年習俗。第六部分主題為精彩吉林攝影圖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