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黑土

長春 江城 四平 遼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邊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

熱線:0431-81126178
郵箱:jilin@cri.cn

吉林冰燈文化的民間記憶

2020-01-16 11:08:04  |  來源:長春日報  |  編輯:田東艷   |  責編:孫東臨

  原題:吉林冰燈文化的民間記憶

  編者按 近年來,欣賞冰燈、雪雕成為人們冬季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管在各大公園裏,還是在鬧市街頭,一座座妙趣橫生的冰雪雕塑展示著東北特有的文化傳承。在江城吉林市,歷來有“冬懸冰燈”的習俗。在電燈尚未出現的歲月裏,每年臘月二十三小年之前,店舖、作坊人家便開始熱火朝天地拉瓦盆、做冰燈。每當人們看到黑夜裏亮起的一盞盞晶瑩剔透的冰燈,一種幸福感便油然而生。他們知道,年來了……

  □ 曹保明

  吉林,古稱“吉林烏拉”,沿江靠川之謂。沿江,就是指沿著松花江。松花江從長白山天池發源,靠著落差,一瀉千里,浩浩蕩蕩來到了吉林市,轉了一個八卦形的彎,然後轉頭北去。滿語裏有個地方叫“船廠”,就是指今天的吉林市。這裡最大的特點是夏季大江平靜和緩,冬季大江一馬平川,形成了獨特的自然冰雪文化。到了冬季,這條大江就被嚴寒凝固了,等於給松花江上游的山裏村莊鋪設了一條通往吉林市的平坦、順暢的大道。當年,入冬之後,特別是過年前後,許多人帶著一年的特産,趕著爬犁,沿著這條大道來到吉林市賣年貨、趕年集,然後再拉著採購的年貨,回村過年。據敦化市大山鎮大山屯木匠、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爬犁製作傳承人朱明講,他年輕的時候,就曾趕著自己做的爬犁去船廠(吉林市)辦年貨。你若問他“記住了船廠什麼”,他便會興致勃勃地告訴你,記住了“船廠冰燈”。

  冰燈,是東北民間獨特的鄉土手藝之一。翻開《吉林通志》《盛京通志》《吉林鄉土志》都能找到相關記載,船廠人家有“冬懸冰燈”的習俗,尤以一些買賣衚同和河南街商鋪作坊最為突出,家家爭相懸挂冰燈。

  據吉林市文史專家皮福生先生介紹,他的父親皮志卿就是當年船廠製作冰燈的能手。

  當年,皮志卿在河南街大東門經營著“三合順”買賣,那是一個鞋莊,專門經營從北京、天津運來的鞋帽。“三合順”旁邊就是“天慶德”,專門經營黑白馬口鐵製品,還有對面的五金行“慶雲齋”。這些店舖、作坊人家都有懸挂冰燈的傳統。

  在電燈、洋燈、汽燈還沒來到船廠的年月,冰燈是人們心底所愛。船廠人家之所以愛製作冰燈,一是大江産冰,二是嚴寒成冰。

  據日本攝影家拍攝的《清國寫真錄》載,一到冬季,店舖使人江上鑿冰取冰,裝入網繩吊懸,放燭為冰燈。

  此外,還有一種常見的冰燈便是瓦盆冰燈。首先到瓦盆店買回瓦盆(泥盆),盛上水,一盆盆置於院裏窗下。夜裏,盆水結冰。第二天清早,人們摔了瓦盆,將裏面的冰塊掏出冰心,放入蠟燭,便做成了冰燈。也有的經過一夜冰漲,瓦盆早已被凍裂,正好成了冰燈……

  當年,瓦盆十分便宜,非常適合用來製作冰燈。但用量一大,也要考慮成本,於是河南街一些買賣人家就形成了一個習慣——集體出車,去東大門外的“瓦盆窯”拉瓦盆。這樣,只以成本價便可拉回冬季製作冰燈的瓦盆了。

  大約在100多年前,吉林人對冰燈的感情十分特殊。據皮福生介紹,當年每到臘月二十三小年之前,河南街上去東大門外“瓦盆窯”拉瓦盆的大車老闆,都要先到各買賣人家統計瓦盆數。皮福生説,他父親就出車幫各買賣人家拉瓦盆。當“三合順”的大車來到街上,人們都到他父親那兒報瓦盆數:

  “天慶德”五十瓦盆!

  “慶雲齋”六十瓦盆!

  “合興隆”八十瓦盆!

  ……

  年前的船廠河南街,那是瓦盆的天下,那是冰燈的天下,那是每一個吉林人絢麗而難忘的冰雪文化的童年啊!難怪山裏人一提起船廠,最難忘的就是冰燈。

  那時的冬季,從一入冬開始,特別是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各衚同人家,特別是河南街上的買賣店舖,就陸續開始挂出冰燈。燈的明亮,加上冰的晶瑩,使冰燈更加鮮亮美麗。

  這時候你看吧,吉林市的大街小巷,盞盞冰燈,閃閃動人,整個街上一片透亮,行人們個個流連忘返。而最喜歡看冰燈的,卻是孩子們……

  皮福生清晰地記得,當年包括“三合順”在內,買賣人家不但喜歡在前院挂冰燈,而且後院也挂。他家後院的冰燈就引來一群群孩子觀看玩耍,因為平時一般人家的後院都不點燈,而一到年節,冰燈照亮了後院,就給人一種新奇感、幸福感。

  人們知道,年來了。

  當年的船廠人家習慣用松花江的冰來製作各種各樣的生活設施,比如院墻、冰庫(存藏食品)之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冰燈。那時候,無論是城鎮還是村屯,家家都點油燈,油煙熏黑了屋子。可是,冰燈不沾油煙,於是一到過年,大人們就懷著高興的心情給孩子們做一盞盞冰燈,孩子們更是歡天喜地!

  做冰燈還可以用桶、筐,巧手之人還在冰燈上貼上剪紙,烘托節日氣氛。皮志卿、皮福生父子就曾在冰燈上貼過他們親手製作的書簡花,十分秀氣。如今,冰燈製作手藝已經傳到了皮福生的手中。

  皮福生記得,當年河南街上的所有買賣店舖過年如果不挂冰燈,就好像沒有心思過年一樣。父親做冰燈時,常請他的一些朋友,如直隸同鄉會的文史專家,到他家談古論今,品鑒冰燈,皮福生就在一旁邊看邊聽。後來,他便成了冰燈製作傳人,更成了船廠文史專家。他説,他的文史知識和冰燈文化一起,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記憶中。

  吉林市這種利用松花江的冰和北方寒冷氣候製作冰燈的習俗,一直延續到民國末年。由於吉林市來了許多洋人,他們帶來了各種汽燈、嘎斯燈、電動燈,電燈也漸漸普及,於是一些買賣人家趕時髦,挂洋燈,也就忽視了松花江的冰燈。可是在吉林民間,老百姓還是捨不得放棄這個習俗,在上世紀80年代,吉林市江南公園還舉行過冰燈展,那時就連哈爾濱、瀋陽、北京的人都到吉林市來看冰燈,長春的人就更不用説了。可是後來哈爾濱成了冰燈文化之城,其實冰燈文化最早的誕生地應當是吉林市。

  當年,船廠人家還在冬天把冰塊採出來,藏在地窖裏,放上一層一層稻殼,然後在夏天取出來,做成一塊塊糖球那麼大的冰塊。勤快的手藝人挎著“豬腰子筐”,在北山廟會和吉林市的大街小巷裏吆喝:“賣冰啦,大塊冰!涼快的大塊冰!”這種古老的習俗,是吉林冰文化生動鮮活的民間記憶。

  (作者為文化學者、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長春日報1月16日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