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聚焦重慶>正文

重慶專家團隊完成沙漠生態恢復建設17000畝

2019-12-06 09:45:23 | 來源:重慶日報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重慶專家團隊完成沙漠生態恢復建設17000畝 “一帶一路”沿線有關國家關注該技術,已在非洲撒哈拉沙漠開始試驗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12-06-005-248836-1

9月13日,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試科研基地,高粱長勢喜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12-06-005-248836-2

九月十四日,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試科研基地,番茄成熟了,搶收的工人們抱著沉甸甸的果實穿過牧草帶。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12-06-005-248836-3

十月二十四日,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試科研基地,專家將收割的高粱進行分類。(本組圖片由記者萬難攝)

  易志堅研究團隊已完成生態恢復建設17000畝。其中,內蒙古阿拉善烏蘭布和沙漠6000畝,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幹沙漠10000余畝,四川阿壩州若爾蓋草原沙化區800畝。

  經過權威機構STI(華測檢測)檢測,沙漠土壤化的添加材料安全,“土壤”達到綠色食品産地環境標準。

  “沙漠土壤化”成本為2000-5000元/畝,遠低於我國各省市土地復墾費用。

  烏蘭布和沙漠裏怎麼能種出6000畝的高粱、蔬菜瓜果和花草灌木?易志堅教授研究團隊“土壤化”試驗進展如何?下一步,研究團隊有什麼樣的打算?帶著這些問題,重慶日報記者前往內蒙古進行了實地採訪。

  每過十多年就要被迫搬一次家

  10月24日,記者一行驅車來到距離內蒙古烏海市烏達區10多公里的烏蘭布和沙漠東原。

  “這裡沙塵暴很嚴重,沙塵暴時能見度最多兩三米遠,風沙帶來大量沙子,地裏什麼也種不成,我們只能把糧食種在黃河的河灘上。”離試驗基地大約3公里遠處是巴彥樹貴嘎查村。58歲的村民侯金福告訴記者,村裏本來有百來戶人,如今“沙進人退”,只剩下十來戶人家。

  “因為風沙太大,每過十多年,村民就要被迫搬一次家。到今年,我已經重新搬家蓋過兩次房了。”他説。

  2016年,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力學教授易志堅研究團隊開始在烏蘭布和沙漠進行“沙漠土壤化”試驗,最初他們開闢了25畝沙地做研究試驗。

  易志堅介紹,烏蘭布和沙漠每年有數千萬噸沙子直接向黃河傾瀉,致使黃河河床抬高。每年春季,沙塵從內蒙古阿拉善盟的中蒙邊境乘風而起,途經烏蘭布和沙漠、大同、張家口,直入華北,是近年來華北和北京沙塵暴發生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所以,我們選擇在烏蘭布和沙漠進行試驗。”易志堅説。

  沙漠高粱釀造的純糧食酒已面市

  2016年小規模試驗成功後,2017年易志堅團隊進行了4000畝規模化試驗,種植了喬灌木、花草、農作物等植物。

  大面積種植,“土壤”厚度是關鍵。團隊成員之一,該校教授楊慶國介紹,2017年,他們劃了6塊試驗地,每一塊10畝,按每5釐米為一個單位,做了5至30釐米不同厚度的“沙變土”土層,通過試驗對比分析發現,20釐米的變土層是植物生長最佳厚度。

  之後,他們又進行噴灌、滴管、管帶微噴等灌溉方式、肥料使用等對比試驗。“我們在試驗區域安裝了近百塊水錶,對比試驗了幾十種肥料,最終篩選出適合在沙漠土壤化地裏採用的灌溉方式和肥料配比。”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李亞博士稱,“經過權威機構STI(華測檢測)檢測,沙漠土壤化的添加材料安全,‘土壤’達到綠色食品産地環境標準”。

  “連續3年的試驗數據表明,沙漠沙子經‘土壤化’改造後保水保肥,節水效果好。”易志堅稱,基地裏絕大部分植物年灌溉量不超過400噸/畝,低於阿拉善當地550噸/畝的節水灌溉定額。對沙蒿等耐旱植物,發芽生長一定時間後,便不需要灌溉。他指著不遠處的一塊地説,“2017年8月,團隊對這200畝實行‘沙變土’,撒下沙蒿、沙打旺、冰草等種子,間斷澆水讓種子發芽,當年9月下旬至今已無需灌溉。”如今,沙蒿等植物自然生長,覆蓋了整個地塊。

  據了解,研究團隊已完成生態恢復建設17000畝。其中,內蒙古阿拉善烏蘭布和沙漠6000畝,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幹沙漠10000余畝,四川阿壩州若爾蓋草原沙化區800畝。其中,烏蘭布和沙漠裏種植了高粱及常見的10余種蔬菜水果,沙漠高粱釀造的純糧食酒“沙之約”也已面市。

  水資源允許情況下可种經濟作物

  在烏蘭布和沙漠試驗基地,成片的成熟高粱像一顆鑲嵌在黃海大漠中的綠翡翠,格外顯眼。這裡種植的高粱,其扇狀根系長約2.8米,比普通高粱長1倍。試驗田種植的其他植物根系也比一般土壤的植物根系更濃密和發達。

  高粱地有些地面還結了一層土皮。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谷建義教授稱,“這是生物土壤結皮,是由微細菌、藻類、地衣及其菌絲、分泌物等與沙粒粘結形成的複合物。”10月24日下午,一隻狐狸“光顧”了番茄試驗田。工作人員説,“植物長出後,青蛙、老鼠、蚱蜢、狐狸等小動物紛紛在這裡安了家。”

  易志堅稱,“‘沙漠土壤化’成本為2000-5000元/畝,遠低於我國各省市土地復墾費用。在水資源允許的條件下,可種植經濟作物,直接效益明顯。目前,‘一帶一路’沿線有關國家對我們這個技術非常感興趣,我們已在非洲撒哈拉沙漠開始試驗。”

  烏蘭布和“沙漠土壤化”試驗田高粱測産,最高畝産932公斤

  專家建議:擴大高粱種植應用推廣力度

  讓沙漠變成綠洲,開滿鮮花、收穫莊稼、造福人類,這是重慶交通大學易志堅教授研究團隊歷經10年的研究與實踐,創造的“生態奇跡”。12月4日,重慶日報記者獲悉,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土壤化”中試科研基地種植的高粱示範片經過首次專家測産,最高畝産達932公斤,平均畝産789公斤。專家建議,研究團隊應進一步挖掘沙漠地區高粱高産潛力,擴大高粱種植應用推廣力度。

  據了解,“沙漠土壤化”是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治沙團隊負責人、力學教授易志堅研究團隊,從力學角度出發,研究沙漠生態恢復的一項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具有防沙、固沙與生態恢復功能一體化的一項新成果。

  易志堅研究團隊從植物中提取了一種纖維粘合劑,放到沙裏,添加適量的水,讓沙子擁有生態力學屬性,實現“土壤化”。土壤化後的沙子能夠結合成團,具有較強的存儲水分、養分和空氣的能力,同時能滋生微生物,是植物生長的良好載體。

  2016年,研究團隊在內蒙古阿拉善烏蘭布和沙漠開展試驗,成功將試驗地變成了“綠洲”。2017年,他們新開闢4000畝試驗地,種植了70多種植物。其中,灌木、雜草全部存活,高粱、辣椒、蘿蔔、西瓜等蔬菜水果長勢良好,青蛙、蝴蝶等動物和昆蟲開始駐紮于該地。2018年,基地“土壤化”面積達到了6000畝。今年8月,烏蘭布和種植的沙漠蔬菜瓜果被運往重慶,在全市65個新世紀和重百超市銷售,受到市民青睞。

  10月底,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農牧局組織重慶、山西、內蒙古等地的有關專家,對重慶交通大學在烏蘭布和“沙漠土壤化”中試科研基地種植的“晉糯3號”高粱示範片進行了田間測産。檢測結果顯示:該試驗田最高畝産量達到了932公斤,平均畝産789公斤。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高粱平均畝産為324公斤。

  專家們認為,此次測産的結果非常理想。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研究員程慶軍稱,在沙漠地區種植高粱不僅可以改善環境,還能增加當地的農民收入,促進經濟發展。重慶市農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所長張曉春説,如果在水肥的管理、品種選擇上再下功夫,實現“土壤化”高粱增産很有潛力。從栽培學、農業生態學、環境保護、糧食安全的角度,“土壤化”技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研究團隊可以擴大試驗的範圍,更大範圍推廣這門技術。(記者 匡麗娜 李星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