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專稿>正文

重慶市大力推行節地生態安葬 全面落實惠民殯葬政策

2017-03-26 16:08:52 | 來源:國際在線 | 編輯:李世丹 | 責編:張琳瑞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為全面落實惠民殯葬政策,重慶市各經營性公墓均建設生態安葬園區,以免費或低價位的方式引導市民選擇,截止2016年底,重慶共推出樹葬、花葬、草坪葬、小型地墓155806.68平方米,壁墓塔葬167665個,已有60365位群眾選擇節地生態安葬。

  倡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 形成公益性安葬服務設施網絡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民發〔2016〕21號),明確推行節地生態安葬是減輕群眾負擔,保障基本安葬需求的重要途徑;是移風易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造福當代和子孫後代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重慶市按照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積極倡導和推行節地生態安葬,鼓勵和引導人們採用樹葬、草坪葬、花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佔或少佔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安葬活動較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重慶市殯葬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積極推廣生態節地葬法,不斷提高生態安葬比例,到2020年,重慶市節地生態葬比例達到50%。要求各區縣(自治縣)研究制定節地生態安葬標準,嚴格控制墓穴式安葬公墓的數量和佔地面積,積極推廣骨灰存放、壁葬、樹葬、花葬、散撒及遺體深埋不留墳頭等節地生態葬法,不斷提高生態安葬比例、降低資源消費、倡導遺體捐獻和不保留骨灰。

  另外,崇興生命紀念園、九龍陵園、仙居山陵園、涪陵區青龍山陵園、永川區白塔園等公墓不僅提供多種生態葬式,還免費為困難群眾提供安葬服務。

  在《重慶市殯葬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和《主城區社會福利和殯葬設施佈局規劃(2015-2020)》中,均要求加快推進市、區縣、鄉鎮城市公益性公墓和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公益性公墓新建、改建、擴建和遷建工程項目的建設要嚴格按照重慶市地方標準《公益性公墓建設規範》執行。到2020年基本形成較為健全的市、區縣、鄉鎮、村四級公益性安葬服務設施網絡。在“十三五”期間,新建城市公益性公墓21個,鄉鎮、村公益性公墓124個。

  貫徹落實惠民殯葬政策 出臺補助標準

  近年來,重慶市各級民政部門緊緊圍繞“為民、愛民”這條主線,認真貫徹落實惠民殯葬政策。2009年,重慶市民政局會同市財政局聯合製發了《關於免除城鄉困難群眾基本喪葬服務費的通知》,對城鄉低保對象、城鎮“三無”人員、農村五保對象和生活困難的重點優撫對象等4類人員死亡後實行火葬的,其遺體接運、存放、火化和骨灰盒等基本服務項目費用在1500元限額以內免收費,由財政補助。截止2016年年底,重慶市共為60629名困難群眾免除基本喪葬費8368.65萬元。

  另外,重慶市渝中區、沙坪壩區、南岸區、涪陵區、榮昌縣、巫山縣、城口縣等地也出臺了對困難群眾1000至2000元的文明治喪補助標準;渝北區、巴南區、酉陽縣、彭水縣等對在土葬改革區自願實行火化和農村戶籍人員火化的群眾給予1000元的火化喪葬補助;渝中區、大渡口區、榮昌縣、酉陽縣對文明治喪的普通群眾給予了800—1500元補助,均由財政買單。逐步建立完善殯葬救助制度,從2009年至2016年底,全市共為63182名城鎮居民提供殯葬救助資金7010.18萬元,為43045名農村居民提供殯葬救助資金4268.32萬元。

  2009年,重慶市民政局率先提出在經營性公墓內設置“公益生態葬園區”,以九龍陵園、歌樂山公墓、靈安陵園三大公墓為試點,以樹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態葬法免費安葬城市“三無”老人及農村五保戶。

  據重慶市民政局數據統計,目前重慶市已有47家經營性公墓開闢“公益生態葬園區”,免費安葬對象擴展至低保戶、困難戶、殘疾人、革命烈士及已故癌症病人,並以低價位對重慶市低收入群眾提供安葬服務。截止2016年年底,重慶市共推出免費的樹葬、花葬、草坪葬48364.5平方米、小型地墓38506平方米、壁墓塔葬12800個,已免費安葬困難群眾53309人。(供稿 重慶市民政局 編輯 李世丹)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