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重慶南岸基本形成車聯網百億級産業規模
原標題:南岸車聯網産業加速發展 計劃三年內實現産業規模三百億元
車貨匹配、自動導航、車網智運、智慧車傭……在“多、小、散”的貨運行業,這些看似遙遠的高科技便民服務,已逐步成為現實。
日前,“創新驅動區縣行”主題採訪活動走進南岸。記者獲悉,南岸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車聯網産業,計劃3年內實現産業規模300億元,建設國家級車聯網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
滑鼠一點,即可對貨車進行實時監管
走進南岸區茶園的重慶車聯網科技産業園,北斗導航、車貨匹配、智慧車傭……一幅為人、車、路、網提供互動解決方案的智慧交通“圖”,徐徐展開。
“這是一輛行駛在滬渝高速上的卡車,只要滑鼠一點,我們可輕鬆實現對它實時監管、預警信息推送、智慧調度等。”在重慶中交興路車聯網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大螢幕前邊演示邊説。
該公司融合物聯網、移動互聯、智慧交通、雲計算、大數據、地理信息、位置服務等技術,開發拓展貨運大數據、定位、運力、社交、電商、金融等方面業務。
其中,公司承擔的“全國道路貨運車輛公共監管與服務平臺”建設,專門針對貨運行業“多、小、散”的特點,對重型載貨汽車和半挂牽引車進行自動監管,提高貨運車輛的行駛安全系數;開發的“車旺大卡”APP,延伸貨運平臺服務觸角,將貨主、車主、司機、第三方物流(貨代)等聯接,無論是貨主想運貨,還是物流公司、貨車車主想聯繫客戶,以及故障救援、線路規劃、保險諮詢銷售等,都能提供“一站式”服務,實現人、車、路、貨、網的融合互通。
重慶中交通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也是一家代表性企業。他們圍繞車聯網、船聯網、北斗導航、衛星通信、光纖網通信、交通一卡通等進行系統集成創新研發、標準化研究與制定、智慧終端硬體設計及産品檢測技術服務。現公司建成的車聯網監管與服務平臺,已接入全國31個省級平臺,入網車輛共450多萬輛。據統計,目前南岸區已聚集車聯網企業80家左右,去年實現營業性收入74.5億元,建成“全國車聯網監管與服務公共平臺”“全國道路貨運車輛公共監管與服務平臺”“車生活後服務平臺”“車聯網開放平臺”“電子智慧卡系統”五大全國領先的産業平臺,總用戶突破2000萬。
去年引入車聯網企業45家
如今,南岸區車聯網産業加速發展,可誰能想到,3年前它還沒起步。
2010年,該區成功申報“國家新型工業化電子信息物聯網産業示範基地”。物聯網讓這一老牌工業區站上轉型升級的“浪尖”。車聯網作為物聯網的一部分,被提升到戰略高度。
2013年,南岸區正式招商引資,吸引車聯網企業;2014年,重慶車聯網科技産業園落戶茶園。
“零起點不可怕,重慶在汽車、電子信息等領域有産業優勢,我們要做的是內練‘基本功’、外引‘金鳳凰’。”南岸區科委負責人説。
在內練“基本功”方面,他們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支持鼓勵政策,設立1000萬元規模種子基金。探索財政科技資金的有效利用方式,嚴格設立“項目前期評審、項目中期檢查、項目結題評估”三道關卡,保證財政資金投入的有效性,以區級財政科技經費2020萬元撬動了項目總投資1.59億元。創建知識産權試點優勢企業,支持企業開展知識産權質押融資,其中萊美藥業獲得1.33億元的知識産權質押融資貸款等。
外引“金鳳凰”,他們充分利用大機構、大平臺,打造優勢企業聚集、引領帶動作用強的車聯網産業生態圈,先後成功引入中交通信公司、中交興路公司、車傑盟公司、中移物聯網公司、城投金卡公司等大型公司。
再依託大公司及其平臺,整合上、下游企業,打造全産業鏈。如引進從事車載OBD(車載診斷系統)、GPS終端、車輛安防等智慧車聯網産品研發生産的企業,打造車載終端全産業鏈;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打造集促進交通管理、解決交通擁堵、建設智慧車庫等於一體的智慧交通全産業鏈等。
2016年,該區新引入車聯網企業45家,車聯網企業累計達80家左右,産業集群效應逐步顯現。
3年內建國家級車聯網基地
下一步,南岸區將重點圍繞汽車後服務、智慧交通、車載終端三條全産業鏈,發展車聯網産業。
“我們將重點打造一批國家級研發機構和服務平臺,加強車聯網技術的應用示範,形成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車聯網研發基地、數據中心、運營中心、服務中心。”該區科委負責人稱。
到2020年,南岸區計劃聚集150家車聯網企業,其中骨幹企業35家,車聯網産業規模達300億元,産業發展實現由量的積累到質的突破;培育10個以上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其中國家級車聯網研究平臺1個;主持或參與制定20-30項車聯網行業標準,其中國家標準2-5項等。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