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重慶市銅梁區:張家父子仨 兩代人 43年擺渡情
張邦富撐船送村民渡河。 記者 周尤 攝
10年前,張邦富面臨一道人生選擇題:為自己,留在主城打工,月薪2000元;為鄉親,回到銅梁區水口鎮大灘村當艄公,月入140元。他選擇了後者。
10年後,在8米多長的鐵船上,張邦富看著滿是老繭的手掌和被磨得锃亮的船槳把手,笑著説:“當初的選擇並不壞。”
父子兩代三人接力
不以金錢衡量擺渡工作
在水口鎮大灘村,有一個被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村民張邦富以及他的父親張依林、二哥張邦雲,兩代三人在同一個渡口當艄公,一幹就是43年。説起張家,村民總會熱情告訴你,那是艄公“張氏”。
1973年,300多畝的大灘水庫建成蓄水,長條形的水庫將水口鎮大灘村五社和六社阻隔開來。由於歷史原因,兩個社的村民都有田土在對岸,往來勞作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步行約兩公里的泥巴路到對岸,二是走水路,橫渡140米寬的水庫。顯而易見,水路是更佳選擇,但需要一艘渡船。
1974年,當地政府決定在五社和六社分別設一個渡口,用一艘木船往返,免費搭乘村民過河。離六社渡口最近的張依林,樂呵呵地當起了第一任艄公。
接過船槳時張依林已經64歲了。“但在那個年代,64歲依然是家裏的重要勞動力。”張邦富回憶,那時候父親留給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戴著斗笠披著蓑衣站在船頭,肌肉發達的雙臂不停划動著船槳。
劃了18年,80多歲的張依林開始吃不消了,身體的毛病也漸漸多了起來。自己劃不動了,但渡船不能停擺,必須找個接班人。於是,二兒子張邦雲接過了父親的船槳。
2007年,繼任第二任艄公14年後,62歲的張邦雲也有些力不從心了。家裏人和村幹部都希望張家老幺張邦富能回來接班,但那時張邦富正在主城打工,學得一手軋鋼筋的好手藝,一個月收入有2000多元。叫他回來他能答應嗎?
時任村主任的王安蘭先找了村裏其他幾個村民,但聽説劃船每月只有140元補貼,所有人都拒絕了。眼看渡船就要停擺了,王安蘭只能硬著頭皮撥通了張邦富的電話。“沒啥好猶豫的,第二天我就回村裏了。”或許是幾十年的耳濡目染,對張家人來説,擺渡不是一份可以用金錢衡量的工作,更像是一份與生俱來的使命。
夫妻雙雙把船劃
風雨無阻解民憂
從2007年至今,張邦富和妻子周優碧大部分時間都在船上。只要村民需要,他們立馬起錨划槳。
2015年冬天,有一天淩晨兩點,村民劉坤雲突然腹痛難忍,他的家人跑到張邦富家求助。張邦富二話沒説跑到劉坤雲家中,將他背到船上,順著水庫劃到離公路最近的地方,搭上救護車。類似的情況還有許多,張邦富夫婦都記不清多少次半夜被敲門聲驚醒……
劃船看似簡單,實則勞心費力。渡口之間往返200多米,遇上逆風,劃船就很費勁。加之常年在船上,濕氣重,張邦富夫妻二人的肩膀和膝蓋時常腫痛。為了不耽誤村民過河,夫妻倆就交替著劃,等到閒下來就互相擦藥酒,按摩放鬆。
10年了,張邦富每個月領到手裏的補貼雖説從140元漲到了750元,依然不多,但他卻很知足,“能為村民劃船,我的人生才更有意義。錢,夠用就好。”
近年,張邦富還在船艙裏修了一個書架,擺了百餘本圖書,相當於一個小型的農家書屋,村民可以在船上翻閱,也可以借回家去讀。“大部分是講種植、養殖的,多學點知識,能讓村民發家致富過上好日子。”張邦富説。
只要還能撐動船
就一直有艄公“張氏”
黝黑的皮膚、有力的手臂、利落的短髮,很難看出張邦富已經62歲了。他不是沒想過“退休”,卻苦於沒有接班人。
“這艘船在農忙時節平均每天要在水庫往返30多趟、接送村民300余人,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如果我不劃船了,鄉親們怎麼辦?”每每想到這裡,張邦富手中的船槳就放不下。
與張邦富一河相隔的村民羅仁芬説,20多歲時她是第一任艄公張依林的乘客,現在快70歲了,她依然是渡船的乘客。“渡船從木船變為水泥船再到現在的鐵船,但張依林一家對鄉親的感情卻從未改變過。”
43年,張家父子三人劃著船在大灘水庫往返,沿岸住的哪些人家、有哪些田地,他們都瞭如指掌。43年,張家父子三人用默默的堅守,生動詮釋了無私奉獻的偉大。
張邦富説,現在村裏的水泥公路修好了,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村民富裕起來,家家都能買上摩托車,騎車過往就更方便了。或許只有那時,張邦富手裏的船槳才能安心放下。(記者 周尤)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