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區縣>正文

合川鄉場有個作家叫“宗晴” 農民作家不忘初心

2017-05-08 16:59:41 | 來源:華龍網 | 編輯:陳香 | 責編:杜娜

【區縣聯動】【合川】合川鄉場有個作家叫“宗晴” 農民作家不忘初心【區縣聯動】合川龍市鎮:農民作家不忘初心

“泥腿作家”蔣勤文在寫作,愛人周曉華在一旁陪伴。特約通訊員 周雲 攝

【區縣聯動】【合川】合川鄉場有個作家叫“宗晴” 農民作家不忘初心【區縣聯動】合川龍市鎮:農民作家不忘初心

  蔣勤文在電腦前敲稿子。特約通訊員 周雲 攝

  華龍網訊:日前,一位重慶文友致電筆者,在重慶合川區龍市鎮一個名叫孫家的小鄉場上,隱藏著一位小小説農民作家。這位小小説作家名叫蔣勤文,筆名“宗晴”,他曾在《當代小説》雜誌2015年第5期發表小小説《馬葬》。隨後,這篇名曰《馬葬》的小小説,先後被《小小説選刊》《微型小説選刊》《雪花》等多種文學刊物轉載,併入選《2016年度最受中學生喜愛的佳作選》。除發表《馬葬》外,他還在多家文學雜誌發表了《住院》《醉鴨子》等小小説近100篇。

  聽了文友介紹,筆者通過網頁搜索,果真有宗晴撰寫的小小説《馬葬》在《當代小説》雜誌發表並被《小小説選刊》等刊物轉載。同時,也通過打聽,這個小鄉場確實有一個名叫蔣勤文的人,他家住在孫家郵政所附近,但只曉得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平時種莊稼、賣花圈、唱川劇、打玩友,卻不曉得他會寫文章,更不曉得他在知名文學刊物上發表小小説了。

  帶著一份敬仰,筆者訪“宗晴”

  帶著一份敬仰,筆者于近日探訪。當筆者前往距離合川城區約60公里處的孫家街上,果然發現孫家郵政所附近有一家店,一位中年男子正坐在一張四方桌旁咬文嚼字,一位中年婦女坐在旁邊打著毛線。店裏的那位中年男子名叫蔣勤文,現年50歲,九井村村民。旁邊打毛線的中年婦女是他的愛人,名叫周曉華,現年51歲。

  當筆者自報姓名並説明來意後,蔣勤文顯得既熱情又平靜。他放下筆,邊招呼筆者到屋裏坐,邊對筆者説,他只是一名寫作愛好者,確實在《當代小説》雜誌發表過小小説《馬葬》,卻沒想到會被那麼多刊物轉載。

  “今天雨落得大,沒出去幹農活,就在家寫點東西。”據蔣勤文介紹,他是土生土長的龍市鎮九井村人,1967年1月出生,從讀初中開始就喜歡寫作,由於他在蔣家屬宗字輩,小時候曾用名為蔣宗勤,後來寫作投稿,他便給自己取了一個筆名叫“宗晴”。

  多年生活積累,發表小小説近百篇

  “我發表第一篇文章是1983年,這篇文章叫《售繭》,發表在當時的《合川報》,編輯名叫易本全。”蔣勤文告訴筆者,他于1982年從原孫家中學初中畢業,初中畢業後,就在家裏務農,由於愛好寫作,他便寫了一篇農民賣蠶繭的文章投給當時的《合川報》,沒想到會被發表,從而激發了他的“作家夢”。

  就在蔣勤文準備繼續“圓夢”之時,喜歡川劇的父親卻託人介紹他,到鄰近的四川省岳池縣賽龍鄉川劇團學唱川劇,學唱了幾年,川劇團解體,他便到廣東打工,因生活所迫一混就是十來年沒有動筆,直到1999年5月在廣州白雲區搭乘摩托車發生交通事故,導致左腳後跟傷殘,外出打工的他不得不返鄉務農,並在孫家街上開了一個店舖,平時種莊稼、買花圈,鄰裡鄉親有人去世,他和朋友就去打一打玩友、唱一唱川劇。為了充實生活,回到老家的他重新燃起丟了十來年的寫作激情,並從2011年開始創作小小説,向全國各地的文學刊物投稿,沒想到會陸續發表,到現在已有近100篇。

  筆者在蔣勤文家裏看到,在其保存的樣刊中,有數十種文學刊物,同時還有不少報紙的副刊,其中包括《重慶日報農村版》、《羊城晚報》、《青島晚報》等。蔣勤文説,多年外出打工和身處鄉村的他,有太多的生活積累與豐富的是創作素材,目前他只管潛心創作,還沒有加入任何協會。同時,蔣勤文告訴筆者,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創作與生活積累,他將著手創作反映家鄉孫家乃至合川農村題材的中長篇小説,為宣傳家鄉盡一份綿薄之力。

  始終不忘初心,繼續默默無聞寫下去

  當筆者問及蔣勤文小小説《馬葬》創作經過時,他説,他的作品素材都來源於農村,都是身邊的人和事,馬葬裏的主人公是他同村的村民,這位村民花幾千塊錢買了一匹馬來搞運輸,沒想到拴在樹樁上被勒死了,村民對馬有感情,很傷心,認為馬跟人是朋友,和人一樣辛苦,有專收死馬的販子前來購買,卻被村民斷然拒絕,村民喝醉了酒,傷傷心心哭了一場後,便請來道師先生按照農村喪葬風俗對馬進行了厚葬。為避免馬屍被人盜走,村民將自家的紅苕窖作為愛馬的長眠地,並用水泥與條石封住紅苕洞口。為此,他便以這件事為素材,創作了小小説《馬葬》。

  由於蔣勤文一直用“宗晴”筆名創作發表小小説,除家人外,從不對外張揚,街坊鄰居及村裏人、甚至他的親戚朋友,都不曉得他寫作投稿,更不曉得他在全國各地多家文學刊物上發表了不少小小説。

  “我不是小小説家,我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寫作只是我的業餘愛好。儘管不能掙大錢,但能把鄉親們的喜怒哀樂與所想所盼創作成文學作品,我將不忘初心,繼續默默無聞寫下去。”據蔣勤文介紹,他家收入並不寬裕,但過得很充實,愛人周曉華對他寫作也很支持,除了做家務外,還常常在一旁悄悄陪著他,同時還要幫他做好“保密”工作。2016年,愛人周曉華滿五十,他用自己積攢的2000多塊錢稿費,給愛人買了一部新手機作為生日禮物。

  “他這個人很正直,愛憎分明,平時也沒有打牌、酗酒等不良嗜好,除了種莊稼、賣花圈、打玩友唱川劇外,就呆在家裏寫文章。”愛人周曉華告訴筆者,她是四川省岳池縣賽龍鄉人,很小的時候就死了父母,21歲嫁給蔣勤文,夫妻倆一起過日子三十來年了,從來沒吵過架、爭過嘴,蔣勤文是個有情有義的好丈夫,他倆的兩個兒子也很爭氣,大兒子已在重慶工作成家,小兒子在龍市中學讀高一,兩個兒子也支持父親寫作,並以父親為榜樣,踏實做事,低調為人,他們一家都受了愛人的影響。(特約通訊員 周雲)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