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區縣>正文

獨闢蹊徑 長壽工業園區的“另類”崛起

2017-05-19 17:18:52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陳香 | 責編:胡雨

【長壽】獨闢蹊徑 長壽工業園區的“另類”崛起

長壽工業園區一隅

【長壽】獨闢蹊徑 長壽工業園區的“另類”崛起

年潤食品生産車間

  5月,距離長壽區葛蘭鎮政府不遠之處,一水兒的食品加工企業一字排開,隨意走進其中一家,廠房里正開足了馬力生産粽子,以備即將到來的端午佳節。

  在長壽,這些企業或許不如重鋼、川維有名,但同樣是長壽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它們為主體的長壽工業園區,憑藉著中小企業聚集的優勢,成為該區工業的“平衡器”、富民增收的“推進器”、城鄉統籌的“發動機”以及創新驅動的“探路器”。

  1 長壽工業的“平衡器”

  10年前,隨著重鋼遷入成為定局,在為長壽帶來無數就業機會和龐大工業體量的同時,也讓該區工業偏“重”的形勢明朗起來。主政者開始思考:長壽工業,僅僅是需要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彼時,重慶直轄10年有餘,高速發展勢頭迅猛,交通建設日新月異,區域合作萬象更新。而沿著渝宜高速走向而形成的長墊梁板塊,自古以來便有著緊密合作,是否也借著沿海産業轉移、主城“退二進三”的這股東風再“火”上一把呢?

  思忖再三,長壽決定在長墊路沿線的五鎮一街佈局工業園區,並將之形象地命名為街鎮工業走廊,涵蓋新市、葛蘭、石堰、雲臺、海棠、雙龍等街鎮,以勞動密集型的消費品工業為主,打造家居産業集群、健康科技産業集群、電子信息産業集群,其中又以木業及食品加工為主。

  有此産業選擇,一是因為二者的進入門檻均不高,二是因為均屬於勞動密集型産業,能夠大量解決五鎮一街的就業,三是因為二者都是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産業,幾乎“永不過時”。

  “這既是長壽大工業的有機組成,也是重慶工業體系的有益補充。”長壽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孫廷勝表示。

  7年過去了,在重鋼和化工等因為供求關係而走勢不如預期時,這些不太知名的中小企業為長壽撐起了工業的另一片天。2016年,園區的319家企業實現工業産值625億元,並形成了規模達500萬套木制套裝門、30萬套櫥櫃、30萬套辦公傢具的家居産業集群,以休閒食品集群、以食藥品包裝為主導的健康科技産業集群和以智慧手機等智慧終端産品為主導的電子信息産業集群,相繼榮膺中國家居(木業)産業基地、中國十大木業産業加工園、重慶市健康科技産業基地稱號。

  園區本身也迎來了新生。2016年5月,重慶市晏家工業園區和重慶長壽街鎮工業走廊整合組建為重慶長壽工業園區,成為經市政府批准的市級特色工業園區,並被定位為長壽區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戰場、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的重要平臺。

  2 富民增收的“推進器”

  事實上,工業園區從設立之初就孜孜不倦地履行著上述定位任務。

  五鎮一街總人口約3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就有30多萬人,佔了長壽的一半以上。換言之,提高了這裡的村民收入,全區的農民收入也會水漲船高。就這樣,工業園區扛起了“富民”的重任。

  今年68歲的黃七家住葛蘭鎮黃家壩村一組。2007年,因産業結構調整,黃家壩全村土地整體流轉。

  對一直務農的黃七而言,失地意味著失業。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一家五口僅靠地租糊口。兒子黃建平、女兒黃建琴、女婿王志強曾斷斷續續在當地打過零工,但由於工作不穩定,兒女們最終選擇外出謀生。

  黃七兩口子從此成了“空巢老人”。那幾年,由於路費貴、買票難等因素,就連春節,黃七一家都很難團聚。

  轉機發生於2010年。“那時,鄰近的新市鎮(後改為新市街道)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黃七回憶,“也就一年多時間,以前的荒坡、荒地變成了辦公樓和工廠,坑坑洼洼的鄉道變成瀝青路——何石井村路口還立起了一塊巨大的廣告牌——中國家居(木業)基地。”

  大批門業企業的到來,送來了許多崗位。2011年4月和7月,幾家木門企業聯合招工,一次性提供了1000多個就業崗位,“買五險”、“免費培訓”、“包食宿”等。

  兒子黃建平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到當地一家門業公司做工。讓他沒想到的是,23天便領到2700元工資。兩個月後,姐姐黃建琴被弟弟“勸”了回來。黃建琴參加了25天的帶薪培訓,成了一名初級技工,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不久後,女婿王志強也回到老家,幹起了下料工,月收入超過3000元。

  黃七和妻子左汝碧也沒閒著,兩口子去廠裏幹起了清潔工。“老婆每月800元,我每月1000元,稍微有點低,但我們老了,‘混混時間’也不錯。”黃七説。

  工業園區的迅猛發展,還吸引了不少外來務工人口。在重慶凱年食品有限公司,銅梁人鄭文芳已在這裡呆了5年有餘,並逐漸成長為公司的“明星員工”。“在這裡挺好的,每天可以包2000多個粽子,有接近200元工資,一個月下來有四五千元,還管吃管住,省心!”她説。她的丈夫也在這家公司打工,每個月有5000多元,兩口子的月工資合計約1萬元,超過了不少城裏人的工資。

  工業園區裏,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據不完全統計,僅工業園區的新市組團入駐企業便累計招聘了約800對夫妻。

  孫廷勝表示,單從經濟效益分析,集合工業園區全部的力量,或許還不如長壽經開區的一個大企業,但從綜合社會效益分析,工業園區一定會成為長壽富民增收的一面旗幟。

  就以富民增收來説,長壽工業園區入駐的企業已吸納2.5萬人,其中40後、50後人員佔比達52%,區內用工佔比達82%,間接帶動就業3.2萬餘人。區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2009年的1.1萬元增加到了2016年的3.6萬元,7年增長227.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則從由6019元增加到2.6萬元,7年增長333.3%。

  3 城鄉統籌的“發動機”

  到工廠上班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吃穿、住宿、交通、購物、娛樂等一系列需求,從而刺激了消費,也讓城鄉進一步融合,推動了城鄉統籌。

  一大早,各種運送蔬菜的貨車就在場鎮上穿梭,好不熱鬧。

  “以前季節性蔬菜大規模上市時,不僅要跑學校,還要跑菜市場,採摘的蔬菜必須當日賣完,否則只能忍痛丟掉。現在企業越來越多,訂單式銷售也逐漸普遍。”新市街道種植大戶張章欣慰地説,隨著投産企業越來越多,他的蔬菜銷售也越來越好。

  張章在新合村流轉土地70余畝,發展時令蔬菜種植。但過去苦於市場不穩定,銷售時好時壞,而在2012年新市組團首批入駐企業投産以來,就沒再發生過蔬菜爛在地裏的情況。

  餐館的生意也是好到爆棚,尤其是到了中餐和晚餐時。在新市場鎮的余鱗炒菜館,近100平方米的門店被工人們擠得水泄不通,老闆余鱗忙得不亦樂乎,豆大的汗珠從頭上滑落,根本來不及擦掉。“過去哪來這麼多人,這還不是托了園區建設的福。”余鱗説,新市園區興建前,場鎮的餐飲店大多關關停停,生意十分冷清。園區興起後,入駐企業帶來了許多建設項目,吸引了大量建築工人,包括他在內,二三十家快餐店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大都生意興隆,門庭若市。

  而場鎮的商貿也比過去活躍了不少。政府周邊的門店,各種快遞公司的熱線電話都張貼了出來。代理中通快遞業務的門店老闆車家元介紹到,代送業務按件計酬,每個1元,代收業務按比例提成,約為總額的30%,每天大約送件20多個、收件3-5個。新市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快遞下鄉攬客,這是街鎮工業發展後興起的新現象,隨著投入生産的企業越來越多,快遞的需求將呈井噴之勢。

  如上所述,工業園區的設立和逐漸成熟,推動了五鎮一街的城鄉統籌。數據最有説服力:五鎮一街的城鎮人口由6.7萬人增加到9.1萬人,7年增長35.7%;城鎮化率則由23.1%增加到32.2%,7年增長9.1%。

  4 創新驅動的“探路器”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提出,讓長壽開始探索産業轉型升級之路,而工業園區則成為該區創新驅動的主陣地。

  “産業升級,這是經濟規律和趨勢。如何讓園區企業提高科技含量,更加適應當前的自動化、智慧化趨勢,以及如何引入更多的科技企業,這是我們升級的方向。”孫廷勝表示。

  謀定而後動。思路篤定後,立即付諸行動。

  例如,去年區裏出臺《重慶市長壽區科技創新促進辦法(暫行)》、《加快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意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綱領性文件,並率先在全市兄弟區縣中設立了2.5億元的專項資金用於支持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作為“主陣地”的工業園區受益良多。

  又如,通過招商引資引進“重慶長壽·中科未來城”項目。該項目主要由4個基地和1個中心構成,即環保與健康科技産業基地、智慧製造與新能源産業基地、通用航空産業基地、長江生態環境科創基地和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將開展産學研用創新活動,加大傳統企業全産業鏈升級改造,著力推進新工藝、新設備、新産品研發,推動智慧生産嘗試,促進企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和線上線下共榮共生,對支撐和引領長壽區産業轉型升級和助推街鎮工業全面發力將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政策和措施到位,園區企業“船小好掉頭”的優勢就凸顯出來。

  重慶恒固席勒裝飾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産中高檔門窗的傳統型企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後,該公司審時度勢,迅速推出了帶新風系統的智慧門窗,很受市場歡迎。“行政層級少,投入不算大,所以我們的創新很快收到了成效。”該公司負責人説。

  一些和門業、家居、食品加工等相關的産業鏈新企業聞風而動,入駐園區。譬如,友為技術有限公司是深圳一家科技企業在長壽投資成立的新公司,以生産智慧門禁和充電樁為主,與家居行業息息相關。今年該企業投産後,産值可望達到5.5億元。

  此外,家由萊開展傢具全流程信息共享系統開發,實現智慧優化生産,推動家居製造進入“互聯網+”時代;洋迪機電成功研發工業機器人,實現傳統産業向智慧製造轉型;美道食品研發魚類副産品魚骨鈣面和桑葉面……無一不是企業追求科技創新的成果。

  “今年,我們將啟動市級高新技術産業園區申報工作,成功申報市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以上、市級科技型企業5家以上,培育企業研發中心2個,引進公共檢索平臺1個,讓園區的産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之路走得更堅實、更有力。”孫廷勝表示。傅智治 圖片由長壽區工業園區提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