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區縣>正文

忠縣:挖掘資源優勢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2017-05-25 17:26:09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陳香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傳承歷史文脈 擦亮“忠文化”名片 忠縣 挖掘資源優勢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忠縣】忠縣:挖掘資源優勢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白公祠

【忠縣】忠縣:挖掘資源優勢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下邳勸降》情景演出

  還有幾個月,歷時3年建設的忠縣忠州博物館將完成整體布館,對外開放。屆時,該縣保存的近2萬件文物有上千件將走出庫房,與市民見面。

  “這麼大體量的文物寶貝,全國罕見。”不少業內專家充滿期待,“相信將會掀起一波文化旅遊的熱潮。”

  作為全市文物大縣,忠州博物館的建成開放,不僅是全市的一件文化盛事,也是忠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件大事。

  “我們將借此挖掘歷史文物方面的資源優勢,傳承歷史文脈,進一步弘揚‘忠文化’。”忠縣文化委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忠縣堅持以文化提升旅遊的內涵品質,以旅遊促進優秀文化傳承弘揚,通過文化場館建設、打造文化品牌,努力提升文旅融合水準,走出了一條文旅互動融合的發展路徑。

  一館一祠四闕 挖掘“深度遊”潛力

  4座漢闕初放光彩

  最近,到忠縣白公祠遊玩的本地人有了增加的趨勢。“沒想到我們忠縣還有這樣的寶貝。”不少人在白公祠內的漢闕前留影。

  這一波熱潮頗有些蹭熱度的“嫌疑”:在不久前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出席會議的各國代表一起在漢闕廣場合影。眼尖的忠縣網友發現,這個漢闕似乎當地的白公祠裏就有,根據其形制,就是忠縣的無銘闕形象。

  漢闕是什麼寶貝?忠縣的漢闕有何來頭?帶著這樣的疑問,來白公祠“探秘”的網友就多了。

  “全國現存漢闕30余座,我們忠縣就有4座。”作為全國闕研究7人小組的成員之一,忠縣文物專家曾先龍説起白公祠內的4座漢闕如數家珍。

  所謂“闕”通“缺”,意為“門”,由於是漢代現存於世的唯一地面建築,被稱為漢闕。其也有石質“漢書”之稱,是我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目前,白公祠內的4座“闕”具體包括丁房闕、無銘闕、烏楊闕、鄧家沱闕。其中,忠縣烏楊闕是我國唯一通過考古發掘復原,並再現了相關的闕址、神道、墓葬的石闕,由左、右雙闕組成(為重檐廡殿頂雙子母石闕,)闕上雕刻有青龍、白虎等圖案,目前被整體搬遷到三峽博物館,作為鎮館之寶之首。

  如此寶貝,為何一直“寂寂無名”?“知道的人太少了。”曾先龍説,要不是這次在“一帶一路”峰會現場出鏡,忠縣的漢闕可能仍“養在深閨人未識”。

  白公祠全面提檔升級

  隨著漢闕的價值被發現,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狀態的白公祠重新進入關注焦點。

  始建於明代的白公祠是當地一個不可複製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是全國僅有的2座白居易祠廟之一,是與洛陽香山“唐少傅白公墓祠”齊名的白居易祠廟之一。

  但有一個令人尷尬的現狀是:白公祠內文物隨處可見,除了鼎足而立的漢闕,還有紀念秦良玉的太保祠,以及忠縣縣級文保單位老官廟、關帝廟、太保祠等文物。只有白公祠本尊白居易的“身影”難覓,讓人心生“白公祠不知為何而建”的感嘆。

  如此情況,有其現實背景。“主要是文物用地不夠,只能暫時存放在一起。”忠縣文物局負責人説。

  據了解,解放後,白公祠曾駐過軍隊、辦過醫院與學校。1986年,在政協委員與專家的呼籲下,縣政府撥款3萬元重新修繕了白公祠。白公祠內的白園由幾個展室組成,裏面展示著白居易的詩詞以及他教忠州百姓烤制“香山蜜餅”等塑像。

  後來,隨著三峽庫區水位的上漲,考慮到白公祠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集中展示平臺,不少搶救性發掘的文物,如漢闕、漢磚、馮氏華表等都被一一遷至白公祠“存放”,由此,白公祠的“主角”越來越多,白居易的蹤跡便逐漸模糊。為切實解決這個問題,2015年,在忠縣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白公祠提檔升級工程全面實施:總投資1200萬元,實施了景區配套、白園-太保祠布展裝飾等工程,于2016年7月初重新對外開放。提檔升級後,白公祠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提升,白公文化內涵得以進一步挖掘。忠州白公祠以白園、樂天堂、樂天詩廊、咏白詩林等為載體,成為忠州名副其實的文化名片。

  串起城市“深度遊”

  一館一祠四闕,這些被“掩藏”的寶貝重現光彩後,忠縣旅遊將突破困局:留住三峽過境遊客,讓遊客到城市來旅遊。

  “忠州博物館文物內容豐富。”忠縣文物局負責人表示,博物館與白公祠相鄰,遊客在參觀博物館後,可直接步行至白公祠遊覽,看一看聳立其間的珍貴漢闕,真正串起忠縣的城市“深度遊”。“不同於看自然風光時的浮光掠影,這樣的文化旅遊線路,經得起細細品味。”該負責人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