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國恥勿忘 六•五慘案紀念日重慶拉響防空警報
華龍網訊:長達十二分鐘的警笛6月5日上午十點半準時在重慶全城拉響,警笛聲尖銳刺耳但格外莊重。“六·五防空警報試鳴放暨防空防災知識宣傳”活動現場的市民在警笛響起的那一刻神情都格外肅穆。76年前,重慶大轟炸給這座城市留下的疤痕有時間來撫平,重慶市民心中的創痛卻在血脈中代代相傳。時值“六·五”慘案76週年紀念日,重慶市民防辦公室6月5日在渝中區解放碑舉行紀念活動,緬懷罹難同胞,普及防空知識,警醒重慶市民勿忘國恥,警鐘長鳴。
今日上午10點30分,全市拉響防空警報。記者 劉柳 攝
四種警報同時鳴響 緬懷同胞居安思危
上午十點半,活動現場的機動警報車和重慶全市所有防空警報設施同時拉響警笛,長達十二分鐘的警笛聲在重慶城上空久久迴旋,仿佛將所有市民帶回到那段慘痛的歷史回憶當中。
據重慶市民防辦工作人員介紹,此次拉響的防空警報共四個種類,分別是:預先警報,告知市民敵機即將空襲城市,鳴36秒、停24秒,重復三遍為一週期,時間3分鐘;空襲警報,表示空襲已經開始,鳴6秒、停6秒,重復15遍為一週期,時間3分鐘;解除警報,表示空襲已經結束,一聲長鳴,持續3分鐘;災害警報,告訴人們災害或重大突發事故發生,鳴3秒、停3秒,重復30遍為一週期,時間3分鐘。
在紀念日這天拉響防空警報,意在祭奠“六•五”慘案中罹難同胞,警示市民勿忘國恥,銘記歷史。此外,讓重慶市民在和平時期認知熟悉防空警報種類,未雨綢繆,防患未然,也是鳴笛活動的重要意義。
十二分鐘警笛鳴罷,活動現場市民防辦的工作人員向來往市民一一派發人民防空宣傳資料及民防應急手冊,宣傳防空防災技能知識。活動現場人防知識宣傳展板也吸引了大量來往市民駐足觀看。
同時,現場還播放了重慶大轟炸紀錄片、居安思危備戰人防宣傳片,用影像向在場市民呈現人防工作的重要性。
市民防辦工作人員向市民派發宣傳資料,市民排隊依次領取。記者 劉柳 攝
大轟炸倖存者親述生還經歷 年輕市民接受人防教育
來此參加紀念活動的王西福老人是重慶大轟炸的倖存者。1939年的“五·三”轟炸中,防空警報響起,父母帶著時年四歲的王西福在嘉陵江邊的仁和木料廠避難。中午一時,37架日本軍機攜帶200余枚炸彈飛抵重慶,王西福一家三口躲在一堆木料的空隙中間,一枚炸彈在近處引爆,王西福的雙親不幸罹難。
老人當年雖然只有四歲,但當場目睹的場景令他終身難忘:父親血肉模糊,已經辨不出來原本的模樣;母親當時身懷六甲,腹部被完全炸開,情狀慘不忍睹。
“要經濟發展,要和平,不要戰爭。”耄耋之年的王西福用質樸的話語表達了一個戰爭親歷者的真切期望。
二十四歲的市民莊小姐在參與此次活動之前對“六·五”慘案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她表示,作為在和平年代出生的一代人,自己此前對這段歷史知之甚少,對人防工作更是完全不了解。通過活動現場派發的防空防災資料,對人防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並且學到了不少防空自救知識。
銘記歷史不忘國恥 六·五慘案永不再演
抗日戰爭期間,重慶作為整個中國的大後方,成為戰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1938年1月30日重慶發佈第一次空襲警報至1943年8月23日日機最後一次空襲,日機空襲重慶共203次;出動飛機437批、9166架次;投彈17812枚;炸死炸傷24004人;炸、焚燬房屋17452棟、37182間。
1941年6月5日傍晚,日機24架分三批突然對重慶進行夜襲。市民聞警後倉猝避難,于一年前提前開放的防空大隧道雖然簡陋但是免費入洞,是一般市民的主要去處,一下涌入大隧道的避難者人數大大超過了正常容量,異常擁擠的情況歷來所未有。
整個空襲過程長達5小時零9分鐘。在這次長時間的疲勞轟炸中,負責大隧道管理的防護團員將避難者鎖在隧道內,亦未根據實情利用空襲間歇組織避難者外出換氣;隧道內的通風照明設備由於人為的原因未能啟用,洞內的氧氣很快耗盡,加之隧道設計上所留下的隱患原因,終於釀成慘禍,窒息、踩踏事故造成千余市民死亡。這就是舉世震驚的重慶“六·五”慘案。
重慶市民防辦應急處處長管義坤表示,正是這段血與淚的慘痛歷史給重慶留下不能磨滅的殤痛,重慶的人防工作承載著歷史和現實的雙重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重慶市各級黨委、政府一貫高度重視人民防空工作,把人防作為國防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不斷加大投入,不斷提高建設管理水準,實現了人防建設較快發展。
同時,為強化人民防空準備,近年來全市人防全面建成了上下貫通、左右銜接,市、區縣、鄉鎮三級協同高效的人防指揮平臺體系,光纖寬頻專網、衛星通信網和短波電臺通信網實現全域覆蓋,指揮控制能力明顯增強,基本具備了戰時防空、平時應急指揮的保障條件。
全市人防工程總量目前已達數百萬平方米,城市綜合防護能力得到顯著增強。積極利用人防資源服務民生,人防工程平時開發利用為地下交通幹道、停車場、商場、倉儲設施、工農業車間等,其中防空地下室為社會提供停車位達10萬多個,每年盛夏開放100多個人防工程供市民納涼避暑。
此次防空警報試鳴放活動帶領市民回顧了重慶大轟炸歷史,警醒年輕一代珍愛和平,銘記歷史。同時,此次活動向市民詳細介紹了人防工作的重點,讓市民了解人防工作,居安思危,當空襲或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有自救自保能力。(記者 劉柳 實習生 崔迪)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