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大足試點農地改革 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
大足城區
全面開展調查摸底
拍賣出讓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
召開院壩會,充分聽取群眾意願
頒發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不動産權登記證書
龍水湖全景
“土地上市是金磚,人人都把指拇扳;每畝增收六七萬,你説合算不合算;黨的政策實在好,老弱病殘解決了……”在去年8月,大足區拾萬鎮長虹村三組9.05畝土地入市後,該村70多歲的村民谷振聲編了這麼一段“順口溜”,來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
“農地入市”是社會關心的焦點,其操作也存在一定難度,大足區實施“農地入市”有何訣竅,能讓群眾喜笑顏開?“我們的改革抓住了問題關鍵,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大足區委書記周少政説。
2015年2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大足被確定為全國33個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市、區)之一,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2016年9月,增加農村土地徵收制度改革試點任務。
兩年多時間,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上級國土部門的指導下,大足區堅持問題導向,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紮實穩妥有序推進各項任務落實,試點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截至目前,大足區已成功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交易11宗,面積達244.96畝,其中租賃1宗,面積46.05畝,成交總金額8115.13萬元(不含租賃),讓農民看到了實打實的收益;完成兩個公益性項目的徵收改革試點工作,群眾積極性高漲。
夯實“基層” 確權定界做好頂層設計
實施“農地入市”與“農地徵收”工作,最大的難點和障礙在哪?為順利推進這兩項試點工作,大足對全區農村土地進行了全面摸底,以便科學制定方案,精準施策,使改革更符合基層實際。
“對於‘農地入市’而言,需要明確什麼地可以入市、誰來實施、誰受益等相關問題。”大足區區長盧勇説。為此,該區根據2014年度土地變更調查結果,把土地利用規劃和城鄉規劃中確定為工礦倉儲、商服等經營性用途土地認定為存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由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上市交易。
在此基礎上,出臺土地入市“1+7+8”的政策文件和技術標準;制定規範土地徵收程式、風險評估等7個政策文件;根據國土資源部對兩項改革方案的批復,制定詳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明確責任到人。
有了頂層設計,該區對入市主體進行了明確。針對集體經濟組織未進行股份化改革,資産量小、經濟相對較弱的實際情況,明確現階段主要入市主體為村民小組(原老社);對屬於村集體和鎮集體的,入市主體由相應的村、鎮集體經濟組織行使所有權。
隨後,編制村級規劃,實現“多規合一”,制定基準地價等為“農地入市”打通關節。大足區國土房管局局長童強説,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過程中,始終堅守土地公有制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糧食生産能力不減弱、農民利益不受損4條底線,確保改革方向沒有偏差。
把住“關鍵” 三種途徑開展“農地入市”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無經驗可循,經過兩年多的摸索,大足區對照改革試點要求,圍繞産業發展和功能定位,主要開展了集中區入市和就地入市、城中村三種入市途徑的探索。
在臨近世界文化遺産、國家5A級景區大足石刻的寶頂鎮東嶽村二組,集體經濟組織將原有偏遠、閒置、零星分佈的110.54畝存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復墾後,集中到區位優勢明顯的公路邊作為商業服務設施用地集中入市。2015年11月23日,3名競買人經過11輪激烈爭奪,重慶大足石刻國際旅遊集團有限公司最終以3950萬元的價格(35.73萬元/畝)成功競得40年土地使用權,用於打造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産博覽園。此次交易也敲響了重慶市“農地入市”試點改革的第一槌。
“入市改革政策好,人民當家做主了,收益節余歸集體,百姓心裏好歡喜。”這是東嶽村二組村民為改革寫的打油詩。52歲的原四社村民龍訓明非常興奮,他家有3口人,每人分了3.5萬元,加起來一下子就有了10萬元,正好可以用於自己的犬類養殖場擴大規模。
作為第一個“購買”農地的重慶大足石刻國際旅遊集團有限公司,投融資部經理唐麗表示,企業非常支持國家這項改革試點,購買的這塊地位於前往世界文化遺産、國家5A級景區大足石刻的必經之路,是公司進行旅遊配套産業建設的理想位置。“不僅地價比周邊國有土地50多萬元一畝的價格便宜,而且沒有國有土地需要計劃指標那麼複雜的流程,幫企業節約了不少成本和時間。”唐麗表示。
在龍水鎮保竹村,2.52畝具備開發建設基本條件且可在本村直接使用的工業用地實行了就地入市,用於生産辦公經營,解決其農村小微企業用地難、融資難問題。
“‘農地入市’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産業空虛的問題,為我們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資産、增強集體組織凝聚力開拓了路徑。”保竹村村幹部説。
盯準“障礙” 破解“農地徵收”難點
相比入市買賣價高者得的市場機制而言,農村土地徵收有其天然的難處:其土地主要用於國家公益性項目建設,這也決定了徵收補償必須符合國家要求,無法實現土地收益最大化。
“農地徵收”改革,如何突破難點,讓徵收不再難?大足區的做法是,界定公益性項目範圍,規範徵收流程。其中,明確將風險評估作為政府決策的必需依據,充分尊重群眾意願,減少項目的實施阻力。
位於大足區龍崗街道的垃圾處理場擴建項目是該區徵收改革試點的第一個公益性項目。
“一般來説,周邊要建垃圾處理場,群眾肯定非常反對。”大足區國土房管局相關負責人説,但這個項目卻創造了“奇跡”:涉及800多戶居民、800多畝地的這個項目,僅用了10多天時間就完成了所有簽字畫押手續,即將啟動建設。
緣何出現這樣的現象?在項目實施前,該區將垃圾處理場擴建項目的所有信息進行了公示,讓當地村民全部知曉,然後通過挨家挨戶走訪,摸清群眾的心聲,提交了風險評估報告。在看到風險評估報告後,該區做出了“實施徵收”的決策。
“與過去相比,可以説是流程倒置。”該負責人説,過去,由於信息不透明,群眾在不了解的情況下,會對實施的項目非常抗拒;同時,由於政府已經完成選址,徵收是強制性的,因此也出現了不少阻力。而現在,明確要求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無論是徵地安置方案還是補償方式,都必須要集體經濟組織三分之二以上家庭成員戶代表同意。老百姓有意見就意味著有風險,那就寧願換地方,也不強制實施。
同樣,該區鐵山鎮35KV變電站項目也迅速完成了協議簽訂,發佈徵收預公告、風險評估、用地手續上報等相關工作,真正讓曾經為徵地磨破“嘴皮子”和“鞋底子”的基層幹部嘗到了甜頭。
抓住“核心” 合理分配收益讓群眾説了算
無論是“農地入市”還是“農地徵收”,能得以順利推進,核心就是合理分配利益。而充分尊重農村土地權人的意願,則是利益分配的關鍵。兩項改革都充分尊重農民意願,老百姓有意見,就幹不成。
在推進“農地入市”中,該區重點把好兩道關:一個是老百姓願賣,一個是企業願買。因此,在具體項目實施前,充分了解群眾、企業參與改革試點的意願,特別是對産業集中區入市的選址和規模進行充分論證。
“農地徵收”當中,則處理好公共利益與群眾利益之間的關係,將強制性徵地變成群眾的意願,既保障公共利益,又保障群眾的利益。因此,及時、準確公開土地徵收信息,讓群眾第一時間獲取最準確的信息,減少信息不透明帶來的猜忌成為重要步驟。
如何在實施當中最大化保障農民權益?該區充分發揚民主,明確由村、社召開社員代表大會進行集體決策,整個上市交易過程讓群眾全程參與。比如,擬入市地塊的入市方式、途徑、土地用途、出讓年限、出讓底價等事項,需經全體社員大會民主決策,通過三分之二成員簽字同意;對擬徵收的土地需要三分之二家庭成員戶代表簽字同意後實施。
“群眾怕什麼?失地後得不到保障,或者説賠款哪天用完了,就失去依靠了。”大足區國土房管局相關負責人説,最終的利益分配就是要真正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為此,該區探索兼顧多方平衡的收益分配機制,國家以土地增值收益部分的20%至50%計徵收調節金,集體經濟組織留存的收益比例不低於純收益的30%,剩餘部分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內部公平合理分配。尤其是在土地徵收過程中,特別注重在完善相關社保的基礎上,對被徵地安置人員每人一次性補助醫療保險費用,建立了多元化保障機制。
東嶽村年過六旬的原五社村民羅家元和老伴兩人不僅一起分得了“土地出讓金”4.54萬元,由於被佔了1.3畝地,兩人還可以一次性獲得5320元/畝的青苗費以及每年每畝按900斤稻穀市價折算的口糧錢一直到二輪承包期末。
“改革讓農民生活得更好,就應該是對的。”東嶽村黨支部書記陳行虎説,改革給村民帶來的獲得感是十足的,農地“直接入市”比徵地制度、土地流轉給農村帶來的收益更大,而且所有權並沒有發生改變,在發現土地價值的同時還保障了農民的利益不受損,一舉多得。
周少政説,在試點過程中,政府也找準了定位,集體經濟組織是主體,農地怎麼用由農民自己説了算,政府從其中退出,在建章立制的基礎上,做好服務才是關鍵。
趙童 王榮橋 羅登華 圖片由大足區委宣傳部提供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