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民生>正文

重慶市垃圾處理三個渠道

2017-07-10 09:26:33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高爽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我們的生活垃圾去哪兒了

【社會民生】重慶市垃圾處理三個渠道

4月14日,在江北區數字化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大螢幕上顯示著各重要節點攝像頭監控的實時畫面。重慶日報記者 張錦輝 攝

  生活垃圾是市民常見的事物,據統計,重慶市主城區日産生活垃圾約7500噸,預計2018年達到10000噸/日,2020年達到12000噸/日。

  如此多的生活垃圾,都去了哪兒?

  歇歇腳 打個包

  把自家垃圾打包,再扔到樓道間或小區裏的垃圾收運桶裏,這是一般市民收運生活垃圾最常見的方式。

  從步驟上看,城市收運生活垃圾也不難,先通過市政部門的收運車收集生活垃圾,然後運至垃圾處理廠。

  但這樣的方式在重慶卻不容易。在主城區,生活垃圾有3個最終歸宿地:豐盛、同興、黑石子垃圾處理廠。因為地理位置離居民生活區較遠,加之重慶地處山地,存在路窄彎多坡陡,轉彎半徑小等原因,一旦密閉不好,生活垃圾很可能一路“傾灑”,難免臭味外溢。另一方面,因為組團式佈局,主城區城市容積率高,在渝中、江北等區域修建大型垃圾處理廠顯然不現實。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我市的做法是,讓垃圾“歇歇腳,打個包”——修建生活垃圾二次轉運站,壓縮處理後再轉運。

  為此,重慶市投資了15億元,規劃在主城區範圍內建設巴南界石、九龍坡走馬、渝北夏家壩等3座跨區域大型生活垃圾二次轉運站,日運轉生活垃圾9600噸。目前,界石生活垃圾二次轉運站已于2014年竣工,這也是全國首座跨區域生活垃圾二次轉運站。在這裡,生活垃圾經過多次壓縮處理後,再由具備污水滲透液收集功能的車輛統一運至豐盛焚燒場。

  預計到2018年,走馬、夏家壩兩座生活垃圾二次轉運站將正式投産,屆時,重慶市將在全國率先形成完整的前端收集、一次運輸、二次轉運的生活垃圾網絡物流系統,實現生活垃圾的清潔運輸。

  焚燒後能發電

  重慶市早已實現垃圾焚燒技術、設備國産化。2005年3月,重慶市同興垃圾焚燒廠建成投用,每天以垃圾為“燃料”可發電約35萬千瓦時,年發電量約1.27億千瓦時。這也是國內首座採用世界領先技術國産化爐排的垃圾焚燒發電廠。

  7年後,重慶市第二座垃圾焚燒廠——豐盛垃圾焚燒廠誕生,可日處理垃圾2400噸,每年發電量約2.3億千瓦時。據統計,豐盛垃圾焚燒廠建成投産4年多,累計處理垃圾超過350萬噸,利用垃圾焚燒發電超過12億度。

  豐盛垃圾焚燒發電廠工作人員表示,垃圾通過全封閉垃圾車運進廠後,依次經過卸料、堆放、焚燒、煙氣凈化等過程,最終完成發電和無害化排放。

  餐廚垃圾“變廢為寶”

  生活垃圾中有一個類別是餐廚垃圾,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以外的食品加工、餐飲服務、單位供餐等活動中産生的廚余垃圾和廢棄食用油脂。這類垃圾常被一些不法分子將其加工為“潲水油”,影響市民食品安全,隨意傾倒也極易産生異味。

  能不能將餐廚垃圾“變廢為寶”?重慶市也進行了探索。2009年,重慶市黑石子垃圾廠建成投用,並引進了世界領先的“厭氧消化、熱電聯産”技術,將餐廚垃圾進行油水分離,被廢為“寶”。

  所謂的“寶”,主要分為兩類:一是油水分離後,生活垃圾中的潲水油經過酯化和酯交換,成為生物柴油;二是“潲水”經高溫厭氧消化後産生沼氣,再把這些沼氣凈化處理,然後用於發電。

  黑石子垃圾廠測算,如果日處理1000噸餐廚垃圾,每年就能産生沼氣800萬立方米,發電3300萬度,不能僅自給自足,還能為城市提供用電。處理餐廚垃圾每年還能産出生物柴油8000噸,按潲水油通過化學反應,其90%可生産為生物柴油算,相當於每年阻止約9000噸潲水油流向市民餐桌。

  這些生物柴油與普通柴油相比,硫含量更低,可減少排放30%的二氧化碳和硫化物,燃性也更好,在運輸、儲存、使用方面更加安全。目前,這些生物柴油主要外銷韓國或作為化工原料。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重慶環衛集團在餐廚垃圾處理方面擁有近40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突破了國外在這個領域的技術壟斷。(重慶日報記者: 楊駿)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