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民生>正文

重慶市公共流動文化服務進村入戶

2017-07-11 10:24:59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劉詩揚 | 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在家門口享受3.3萬場“文化盛宴” 我市公共流動文化服務進村入戶

【社會民生】我市公共流動文化服務進村入戶

  2016年10月11日,在雲陽縣龍角鎮龍角小學,同學們正在觀看雜技表演。當日,一台主題為“奉獻人民 放歌巴渝——流動文化服務進鄉鎮(鎮街)”的演出在該校舉行。記者 熊明 攝 (本報資料圖片)

  “用力!撐住!”7月10日,重慶雜技藝術團排練廳,在教練的加油聲中,兩位少年抵著腳尖、挽著手臂,將身體在空中擺成了“V”字造型。“下個月,我們就要開啟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下鄉演出。”站在一旁的帶隊人趙磊介紹,這個環節是觀眾最愛看的。

  這是重慶雜技藝術團的日常排練,也是我市政府購買公共流動文化服務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將“送流動文化服務進村入戶”納入25件重點民生實事,讓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豐富的文化生活。

  按照計劃,今年政府將購買公共流動文化3.3萬場,送往8266個行政村。包括文藝演出、電影、展覽、講座等在內的文化活動將進村入戶,擴大文化輻射半徑,讓更多百姓嘗到文化的“甜頭”。

  市級文藝院團帶來高品質演出

  2016年,重慶雜技藝術團將100多場演出送進鄉村。“雖然辛苦,但演出時,大家把舞臺層層圍住,甚至有村民用叉棍支著點滴瓶,一邊輸液一邊看。每次看到這些畫面,我就覺得一切都值了。”趙磊説。

  不僅是重慶雜技藝術團,市川劇院、市歌劇院等市級文藝院團也經常走村進戶,為當地百姓帶去精彩節目。

  “市級文藝團體將高品質的精神文化食糧帶到村民家門口。同時,還會把黨的方針政策、普法、科普等內容融入文藝節目中。”市文化委公共文化服務處處長文科介紹,2014年,市文化委組織開展了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演出服務試點工作,2015年進行全面推進,僅去年,我市38個區縣8257個村已向社會購買公共流動文化37424場。

  整合社會力量 盤活民間資源

  舞蹈、獨唱、魔術、雜技、表演唱……5月10日,涪陵區江北街道二渡村人山人海,“流動文化服務進村”文藝演出活動啟動儀式在這裡舉行。通過專家評審,主委會遴選出6個民間文藝表演團體,接下來的幾個月裏,他們將為(25個鄉鎮街道的老百姓)全區25個鄉鎮(街道)的老百姓送去360場演出。

  其中,徐代明文藝演出隊在當地小有名氣。上世紀80年代,徐代明就經常與同伴一起在鄉村演出,如今,他所帶領的團隊已成為涪陵區民間文藝演出五星級團隊。

  幾乎在同一時間,“百團爭霸”首屆文藝表演團體才藝大比拼活動在開州區上演。通過賽事,開州區文化委評選出“三星級文藝表演團體”16個,“星級文藝表演團體”29個。他們將走進鄉村,成為政府購買流動文化服務活動的“主力軍”。

  事實上,整合社會力量,盤活民間資源正是我市“送流動文化服務進村入戶”的重要舉措。市文化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政府通過整合資源與購買的方式實現公共文化産品的有效配送,將文化服務延伸到田間地頭,在有效保障了演出品質的同時,對民間文藝隊伍起到一定的扶持作用。

  用“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優化群眾生活

  為破解當前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矛盾,我市還充分運用“互聯網+”的理念,建成重慶公共文化物聯網服務平臺,優化服務群眾的文化生活。

  該平臺包括培訓、演出、講座等公共文化服務內容,集合了我市具有公共文化演出資質的大批資源,無論部門或個人,都可通過該平臺進行文化項目點單。“百姓點單,政府配送;網上預約,互聯互通。”市文化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百姓需求提供服務,而不是有關部門擅自決定送什麼,這是重慶在文化領域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手段。”

  利用這一網絡平臺,各區縣也在公共服務領域“各顯神通”。其中,巴南區就利用該平臺,在鎮街和村(社區)設立了80余個基層服務點,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實現了按照群眾需求與政府配送的無縫連接。

  “互聯網讓流動文化服務更加精準、便捷。”文科透露,今年1至6月,我市38個區縣(自治縣)8217個行政村已向社會購買公共流動文化服務19090場,已完成全年流動文化進村總體任務的58%。(記者 夏婧 實習生 龐靜逸)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