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分級診療引導患者首診在基層
編者按
作為全面深化醫改的一項重要舉措,分級診療制度被視為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利器”。自2015年重慶市推行分級診療制度以來,取得了哪些成效?對患者有哪些益處?還存在哪些問題?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
近日,因咳嗽不適,78歲的李英榮來到沙坪壩區井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上午看病的人不多,李英榮很快挂了號,醫生認為老人只是普通感冒,多喝水多休息就行了。整個過程僅用了不到10分鐘。
如果在半年前,老人肯定要去沙區人民醫院看病。現在為啥到社區服務中心呢?
讓患者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
“這裡離家近,看病也方便,我得的又不是啥急病,何必跑到大醫院去打擠?”李英榮説,自己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是醫院的“常客”,以前每次去大醫院,排隊看病至少要一兩個小時,加上往返時間,大半天就過去了。
權衡之下,今年老人改在了離家只有5分鐘路程的井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病。
事實上,像李英榮這樣選擇小病在基層就醫的患者越來越多,這緣于重慶市實施的分級診療制度。
市衛計委有關負責人説,分級診療就是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逐步實現從全科到專業化的醫療過程,其內涵包括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
在分級診療模式下,患者就醫秩序為:首診到基層醫療機構,先由全科醫生(家庭醫生)完成必要的診療,如果病情超出醫生診療能力,則由全科醫生將患者轉診到上級醫院,接受上級專科醫生進一步診療;患者疾病進入穩定期後,再由上級專科醫生將患者轉回基層醫療機構,接受康復治療;患者如需急診服務,可以直接前往大醫院尋求診療服務。(下轉2版)
簡單地説,分級診療就是要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科學就醫格局。
“作為全面深化醫改的一項重要內容,分級診療旨在扭轉當前不合理的醫療資源配置格局,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該負責人表示,自2015年實施分級診療制度以來,重慶市已形成有序推進格局,各級醫療機構確定了合理的功能定位。
積極探索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李英榮的改變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她有了家庭簽約醫生——井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李存軍。
“李醫生很熟悉我的情況。”老人説,李醫生知道她愛吃肥肉,所以經常在電話裏叮囑她要忌嘴。
從去年起,李存軍成為李英榮的家庭簽約醫生,已上門隨訪數次,他過硬的醫療技術,也讓老人放下心來在社區看病。不僅是李英榮本人,她把女兒也“定點”在了社區服務中心。
“我們就是想通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高居民的依從性,從而實現首診在基層。”沙坪壩區井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楊強説,這是分級診療的第一步。
“家庭簽約醫生制度是我們試點分級診療的一個積極探索,目前來看成效顯著。”市衛計委負責人介紹,截至去年,全市已在886個鄉鎮(街道)、7765個行政村(社區)簽約314萬戶。今年內,還將實現簽約服務覆蓋20%的城鎮、45%的農村常住人口和60%以上的重點人群,以及所有建卡貧困戶和計劃生育特殊家庭。
“互聯網+”助力分級診療
為推行分級診療,重慶市還在硬體上下功夫,用“互聯網+”助力分級診療。
“測完心電圖後,數據會通過這個小盒子實時傳到永川區人民醫院。”在永川區板橋鎮衛生院心電圖室,醫生陳余超指著一個巴掌大的小盒子向記者介紹。兩三分鐘後,診斷結果便從永川區人民醫院反饋回了衛生院。
除遠程心電監控外,板橋鎮衛生院和永川區人民醫院實現了數據共享,即病人做了哪些檢查、開了哪些藥,醫生都能看到。
“這樣一來,群眾選擇首診在基層會更放心。遇到基層解決不了的疾病,我們也能及時發現並轉診。”永川區衛計委副主任張明春説,如果是疑難雜症,診斷結果還能上傳到主城區的三甲醫院,讓更專業的醫生來診斷。
不僅是永川,全市各區縣的衛生信息化建設也在加速。目前,重慶市已建成市級衛生信息平臺,90%的區縣完成區域衛生平臺建設,促進了電子健康檔案盒、電子病歷的連續記錄,及不同層級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
“這為雙向轉診提供了可能,不管是基層還是上級醫生,都能準確掌握病人的病情,避免重復檢查。”市衛計委衛生信息首席專家溫海燕説。
此外,醫聯體是分級診療的重要載體,為雙向轉診開闢了“綠色通道”。比如,江津區與轄區29家基層醫療機構建立了婦幼健康服務專科醫聯體,實現急慢分治。
與此同時,重慶市還制定下發了高血壓、糖尿病分級診療技術方案,脊髓損傷等16個單病種在二、三級醫院間的轉診指徵,遴選急性腸炎等50種病種在基層醫療機構首診等,讓分級診療一步步落到實處(本報記者 李珩 劉薊奕)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