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旅遊>正文

銅梁指斜谷 劍道望中區——探尋銅梁古詩地圖

2017-07-18 12:49:20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劉詩揚 | 責編:石麗敏

【行遊巴渝 標題 摘要】銅梁指斜谷 劍道望中區——探尋銅梁古詩地圖

巴岳寺。通訊員 卿得勝 攝

  建縣于唐長安四年(704年)的銅梁,因境內有“小銅梁山”而得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割石鏡之南、銅梁之東置巴川縣,隸屬於合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巴川縣併入銅梁,縣治始為巴川鎮。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以安居、銅梁二縣地復置銅梁縣,屬重慶府。

  據不完全統計,歷代吟咏銅梁的詩詞共計8000余首。2016年由銅梁區詩詞學會主編的《銅梁古詩詞選》一書中,收錄的吟咏銅梁的第一首詩歌就是南北朝時期,由梁簡文帝蕭綱所作的《蜀國弦歌篇十韻》,起句“銅梁指斜谷,劍道望中區”表明瞭銅梁地勢的險要。

  此後,又有隋代文人孔德紹借詩句“金陵已去國,銅梁忽背飛。失路遠相送,他鄉何日歸”抒發濃濃鄉愁。

  唐宋及明清時期,吟咏銅梁的詩歌數量更加豐富。唐代詩人王維曾寫下“少年何處去,負米上銅梁”,純真而靈動;詩聖杜甫的《贈蜀僧閭丘師兄》沉鬱頓挫:“大師銅梁秀,籍籍名家孫。”字裏行間流動著對銅梁大師的敬仰之情;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在遊覽銅梁嵐峰中峰寺時,寫下“清和天氣年能幾,短葛輕紗近水涯”的悠閒詩句;明代兵部尚書張佳胤寄興于家鄉山水,動情地寫道:“曲折瓊瑤江上色,縱橫星斗匣中文……”

  在不惜筆墨歌咏銅梁的詩人中,除了有大名鼎鼎的杜甫、王維、周敦頤外,還有宋代禮部侍郎度正,明代工部尚書李養德,清代翰林王恕、刑部侍郎王汝壁、翰林吳鴻恩等。

  他們的腳步遍佈銅梁境內的山川河谷,其中銅梁西北部的安居古城,銅梁、大足、永川交界處的巴岳山,以及“銅梁八景”都是詩歌傳世最多的地方。

  位於涪江與瓊江交界處的安居古城歷史悠久,作為水上交通樞紐的它,是歷朝歷代文人墨客吟詩作對、綴章聯句的勝地。

  “巴岳三十有五峰,面面削出金芙蓉。”巍峨壯闊的巴岳山,吸引了周敦頤、李養德等名流,其中為巴岳山用筆最多的人,要屬明代兵部尚書、詩人張佳胤。

  姿態萬千的“銅梁八景”,在清代銅梁本土文人王我師的筆端得到呈現:“千山萬壑盡朝暉,一點晶瑩聳翠微”的“爐峰殘雪”空靈飄逸;“月湖十里繞長堤,浪涌桃花萬派齊”的“龍堤春躍”生機盎然;還有“翩翩葉繞芰荷影,朵朵花含菡萏胎”的“木蓮呈瑞”仙姿綽約……美輪美奐,讓人回味良久。(記者 盧波)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