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聚焦重慶>正文

重慶市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呈現新格局

2017-07-30 17:05:25 | 來源:國際在線 | 編輯:高爽 | 責編:石麗敏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近年來,重慶市以創建雙擁模範城(縣)為載體,以落實雙擁法規政策為抓手,著力解決制約全市軍民融合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基本形成了全市軍民融合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深度發展新格局,有力助推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駐渝部隊現代化建設。

  堅持科學發展理念  引領雙擁創建工作持續推進

  重慶市黨政軍各級高度重視雙擁工作,強化使命擔當,創新工作理念,抓基層打基礎,努力推動新形勢下雙擁工作深入開展。

  堅持改革創新促融合。創新理念,將雙擁工作由以情雙擁向以情雙擁與依法雙擁相結合轉變,先後出臺40多個涉及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支持部隊建設、優撫對象保障、現役軍人優待、退役軍人就業安置、退役士兵職業技能教育培訓、軍供服務保障規範化建設、軍人軍屬法律援助等方面規範性文件,其中創新性做法有8項。凝聚力量,將雙擁工作由單一的政府行為轉變為政府行為與社會行為相結合,軍民一起、軍地一起、全民參與,推進了擁軍優屬工作社會化。深度融合,將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統一于推動科學發展、富民興渝,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動實踐,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體現國防建設的需求,積極適應“市場”和“戰場”需要,形成了既用經濟發展支持部隊建設,又用部隊建設促進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

  堅持問題導向抓落實。針對改革不斷深化、軍地利益關係不斷調整的實際,堅持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常事快辦的原則,把推動雙擁政策法規落實、有效解決軍地重難點問題,作為共同的使命任務,通過開闢支持部隊建設“綠色通道”、開設維護優撫對象權益“市長熱線”和“市長信箱”暢通反映困難和問題信息渠道,組織專項調研等方法,對駐渝部隊反映需要地方協調解決的新型軍事人才培養、後勤社會化保障等重大問題和廣大軍民關心關注的退役軍人安置、隨軍家屬就業、軍人子女教育優待、軍人軍屬合法權益維護、傷病殘軍人接收安置等實際問題,想方設法逐一協調解決。近年來,先後幫助解決駐渝部隊解決重難點問題達120多個。

  堅持抓基層打基礎。通過“雙擁在基層”、“心繫部隊建設、情注基層官兵” 等活動,將雙擁工作從基層抓起、任務在基層落實、問題在基層解決、效果在基層體現。通過集中學習、現場參觀、座談交流等方式,及時推廣了渝中區積極推進社會化擁軍、江津區加強雙擁工作規範化建設、南岸區深入推動雙擁工作“2+2”工程(1個領導小組成員單位、1個鄉鎮或街道基層單位、1個有實力的企事業、1支團級以下駐軍部隊結對開展雙擁共建活動)、九龍坡區推進軍民共建新農村、永川區加強基層雙擁工作站建設、萬州區利用信息技術服務雙擁工作、渝北區“三結合”(課堂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結合)開展國防教育、巴南區引進社會工作優化軍休服務等經驗做法,確保了雙擁工作任務落實在基層。

  健全完善工作體系 推動雙擁工作任務真正落實

  結合雙擁工作任務,積極健全完善工作體系,努力推動雙擁工作任務落實。

  宣傳教育體系。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國防和雙擁宣傳教育納入全民宣傳教育計劃,利用國家公祭日、烈士紀念日等時機,積極開展群眾性主題教育活動。持續開展 “五個一”活動(打造一條雙擁大道、建立一個雙擁廣場、種植一片雙擁林、舉辦一場雙擁聯歡會、組織一百家企業與部隊結對共建),打造雙擁大道16條,建立雙擁廣場21個,投資修繕國防教育基地18個,設立永久性雙擁標誌標識310多個,建設雙擁主題公園67個,推出富有雙擁內涵的紅色精品旅遊線路14條。大力開展“最美擁軍人物”“社會擁軍典範”“情係國防好家庭”“黨管武裝好書記”“尋找巴渝英雄”活動,樹立裏“全國社會化擁軍典範”賈紫焰、“全國十大最美擁軍人物”王健、勇救群眾犧牲的消防戰士王強、“堅守信仰深受信賴的好軍醫”肖穎彬等先進典型。

  擁軍支前體系。圍繞強軍目標,廣泛開展科技擁軍、智力擁軍和社會化擁軍活動,支持部隊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軍事人才培養。近年來,全市各級共投入資金近20億元,支持駐渝部隊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35個,幫助部隊改擴建訓練基地4個,提供演習訓練場地40多處、訓練演習保障物資3200多噸。為基層部隊辦擁軍實事2630余件,援建學習室118個、文體活動室46個、添置計算機638台、電視機220多臺、洗衣機168台幫助部隊幫助培養軍地兩用人才3500多名。

  優撫安置體系。建立完善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和在鄉老復員軍人、“三屬”地方補助金制度,加大醫療保險、醫療減免、醫療救助、醫療補助、醫療巡診力度,推進了重點優撫對象住房維修改造,依託群眾性擁軍組織和擁軍志願者服務隊,為困難優撫對象提供物質、精神、心理等個性化服務。建立了城鄉一體的義務兵家庭優待金制度和榮譽激勵制度,將優秀士兵家庭納入了獎勵範疇,優先解決軍人子女入學入托問題。組織退役士兵免費參加了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推薦就業率達到100%。強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大力扶持退役士兵創辦微型企業。積極引入社工為軍休幹部提供專業化、精細化服務,軍休服務管理水準大幅提升。

  著眼軍地互促共贏 紮實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大力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努力開創新形勢下符合重慶實際的雙擁工作的新局面。

  推進産業基地建設融合。發揮軍地企業的生産、市場等優勢,推進重點産業重組,著力打造軍民融合生産基地。初步建成汽車、摩托車、汽摩配、船舶、軌道、電子等軍民融合基地,形成了1個千億級支柱産業、5個百億級裝備製造産業集群、1個五十億級特色産業基地的“1+5+1”的軍民融合産業體系。

  推進科技研發平臺融合。堅持軍地優勢互補,依託地方院校和企業,初步構建起3G軍地應急通信保障、P4生物安全防控等軍民融合科技研發平臺,完成軍品配套科研項目175項,取得國家發明專利8項。依託軍事院校,建立實驗室、技術研究中心,培養科技人才2100多人次,其中2人被評選為“全國百名傑出科技領軍人才”。

  推進應急力量建設融合。針對重慶市地處三峽庫區,暴雨洪災、山體垮塌等災害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實際,強化軍地搶險救災預案對接和指揮機制銜接,有效提高了應急救援隊伍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

  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融合。著眼應急應戰需要,堅持在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中統籌兼顧國防和軍事功能,把駐渝部隊軍事院校納入地方教育園區建設整體佈局。大力推進“百鎮千村民防疏散基地”建設,開展長江和嘉陵江、烏江“一幹兩支”港區和航道整治,改善“黃金水道”通航條件,進一步提高了航運的安全性。

  踐行人民軍隊宗旨  積極支援地方經濟社會建設

  繼承和發揚人民軍隊擁政愛民的優良傳統,自覺服務地方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支援地方經濟發展。發揮部隊科技、人才、裝備設施等優勢,援建地方基礎設施改造、水利配套設施等重點建設項目。在邊遠貧困地區投資開設科技培訓班,培訓專業技術人才7300余人次,整修鄉村公路220余公里,整治農田340多畝,修建蓄水池28個,搶種搶收380多畝,有力地助推了邊遠貧困地區群眾致富奔小康。

  支持保障改善民生。廣泛開展攻堅扶貧、精準扶貧、捐資助學等親民愛民活動,積極參與三峽庫區和武陵山區扶貧援建工作,幫助完成了“50萬人高山生態扶貧搬遷”任務。投入和協調配套資金7800多萬元,先後建立對口扶貧聯繫點20余個,幫助150個貧困村實現了整村脫貧目標。投入資金200多萬元,援建希望小學5所,結對幫扶邊遠學校12所,資助6000多名貧困學生完成了中學教育,還幫助貧困地區培養醫療和教育人才6500多人次。

  圓滿完急難險重任務。出動民兵預備役人員20萬餘人次,圓滿完成2014年萬州、雲陽、奉節、巫溪 “9.1”特大洪災和2015年巫山“6.24”山體滑坡、2016年“10.31”永川煤礦瓦斯爆炸等抗震救災、抗洪救災、抗旱救災、撲滅火災等搶險救災任務1280余起。

  傾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拓展軍民共建活動領域,積極協助地方推進平安建設、和諧建設,武裝巡邏值勤12萬餘人次,配合公安機關處置劫持人質、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等重大任務160余起。(供稿 重慶市民政局  編輯 高爽)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