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打造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
市場交易場景
作為重慶唯一的一級農産品批發市場,雙福國際農貿城在保障農産品供應、平穩市場價格、促進農産品流通現代化等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在“十三五”時期,又將在重慶社會經濟事業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業態匯聚 西部領跑
2014年8月30日,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正式開業運營,順利承接盤溪蔬菜批發市場整體搬遷,現在已經發展成為西部最大的農産品批發市場,也是全國六大農産品流通骨幹節點市場之一。作為目前西南地區最大的農産品批發市場,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肩負我市“菜籃子”價廉量足的重任,同時還以重慶為基點,輻射整個西部區域。貨源來自除西藏外的全國各地,重慶各區縣及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寧夏、湖南、湖北、陜西、安徽等省、自治區採購商紛紛前往農貿城採購。
通過承接盤溪蔬菜市場、自主強力招商,主要匯聚蔬菜、水果、糧食、食用油、幹貨、副食、肉類、水産、蛋品、凍品等26個類別,僅交易蔬菜商品就有土豆、冬瓜、南瓜、番茄、山藥、大蔥等70多類,品種上千余種,實現了蔬菜、水果、冷鏈三大市場全業態運營和“一站式”採購。
水果市場于2015年7月13日正式開業,經過近兩年的市場培育,日均交易量目前已超1500噸以上,交易品種近200個,大宗品種(香蕉、梨蘋、西瓜、柚子等)的單品交易量佔重慶市場單品交易總量的60%以上。
開業運營3年多以來,農産品交易維持了量足價穩、購銷兩旺的局面,保證了全市農産品供應,帶動了全市“三農”經濟發展,助推了農民增收致富,農産品日均入場量達1萬餘噸,其中蔬菜8500噸、糧油1200噸、幹副800噸、水果1500噸。2015年實現總交易量260萬噸,總交易額160億元;2016年實現交易量306萬噸,總交易額201億元。2017年1-7月已實現交易量200萬噸、交易額150億元,預計全年將完成交易額250億元、交易量300萬噸,持續保持每年25%以上的增幅。
全力保供 平抑物價
隨著盤溪蔬菜市場徹底關閉暨經營戶整體搬遷入駐,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開始承擔起“保供應、穩物價、惠民生”的社會重任,真正體現作為重慶市民“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的社會價值。尤其是2014年8月30日正式開業以來,逐步顯現品種豐富、輻射面積廣、保供能力強等優勢,有力保障全市農産品正常供應和價格平穩。
2016年5月,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被商務部納入全國44家首批信息直報百家百億市場之一。
2017年4月,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被商務部列為全國首批公益性農産品批發市場。
2016年1月23日,重慶迎來20多年來最大低溫雨雪天氣。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立即採取保供穩價預案,提前啟動與雲南、貴州、海南、四川等市外省市和潼南、銅梁等市內主産基地的貨物組織和調運,儲備場內庫存,採取優先入場、優先交易、優先出場等措施,為市內超市、農貿市場、配送單位等市內需求提供方便,確保市內農産品正常供應,價格總體平穩。低溫天氣持續期間,每日入場蔬菜交易量均保持在6000噸以上,供應品種較為豐富,批發價格十分穩定,未受低溫天氣影響。
根據市政府的城市總體規劃和主城區農産品市場布點規劃,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作為市政府規劃的唯一一級農産品批發市場,擔負主城現有存量農産品批發市場的外遷承接重任。2014年8月30日已經成功實現了觀農貿盤溪蔬菜市場的整體搬遷承接。
目前,市政府發佈通告,決定在一個月內完成對觀農貿盤溪水果批發市場實施調整搬遷,引導市場經營商戶入駐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作為國有控股的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再次扛起了承接大旗,進一步增強了保供應、穩物價、安民生的社會公益職能,也助推了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做強做優。
産銷對接 服務三農
作為全市三級農産品現代流通體系中的龍頭市場,雙福國際農貿城通過産銷對接等形式,積極發揮集約、集聚、集散的優勢,擴充農産品來源渠道,保障市場供應,幫助專業合作社、農業産業化企業、種養大戶等提高組織化程度以及農産品生産標準化水準,推動全市乃至周邊地區農業産業科學佈局規劃,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發展。
農貿城先後與市內的江津區、潼南區、武隆縣和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貴州省桐梓縣,寧夏中衛市等市外重要農産品産地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授予“供渝蔬菜基地”稱號,在特色農副産品産銷一體化等方面開展多層次合作,減少農産品流通中間環節,最大限度降低市場交易成本。
經農貿城牽線搭橋,市場銷售商分別在萬州、黔江、彭水、石柱、武隆、秀山、巫溪、奉節、梁平、墊江、豐都11個區縣,發展蓮白、辣椒、番茄、藕、黃秧白、茄子等蔬菜基地種植。2016年7月,農貿城接到巫山大量白菜滯銷信息後,立即組織客商兩次深入巫山縣建平鄉,經過實地了解白菜滯銷情況後,隨行蔬菜客商黃世春順利地與當地白菜種植戶達成協定,將全鄉滯銷的35噸白菜全部收到農貿城銷售,切實幫助當地農民解決了白菜滯銷難題。
農貿城和寧夏、海南、雲南三地14個大型種植專業合作社簽訂了保供框架合作協議,並授予“供渝蔬菜基地”稱號,促成“供渝基地”菜品入渝,為重慶市民定制新鮮蔬菜,豐富菜品,保障節日供應。
創造商機 帶動發展
自市場開業以來,雙福國際農貿城在住房租售、餐飲、物流、就業、金融、信息等方面産生了很好的拉動效應,聚集了人氣,創造了商機,提升了區域商業增加值總量,樹立了江津區雙福片區招商引資和産業佈局的良好形象,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住宿方面,市場開業時,市場周邊1.5公里商品房銷售均價上浮了30%,且房屋成交量日益增加。房屋租賃價格成倍上漲,房屋銷售和租賃市場一日之間火爆起來。
餐飲方面,市場內全長1公里多的沿河兩岸內街門面用於打造餐飲一條街,為外來採購商和入駐經營戶解決吃飯問題,但這遠遠不能滿足客商用餐需求。於是市場周邊中小型酒樓、餐館異軍突起,生意做得不亦樂乎,連市場內部分做蔬菜批發生意的老闆也看好市場前景,紛紛跨界向餐飲行業投資。
物流配送方面,由於重慶各區縣及雲貴川等外省採購商逐漸增多,物流配送需求日益增大,目前市場已突破交易量300萬噸、交易額200億元,配送環節佔到交易額5%左右,排除交易額重復計算的可能,這樣計算下來,每年的配送需求也是5億元。
就業方面,市場內清潔單位、物流配送企業、經營客戶大量招聘搬運工、清潔工、幫工等,僅為江津區提供的就業崗位就有近1萬個。
借力東風 轉型升級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重慶經濟發展在全國位居前列,這是進一步加速發展的強勁東風。轉型升級,我們深感責任重大。”雙福國際農貿城負責人稱,將從八個方面入手,將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建設成為“主業突出、管理規範、競爭力強”的國內商貿流通主渠道和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
一是完善業態和功能佈局。適時佈局副食品、茶葉、飲品、保健食品、幹貨食品、餐廚具、酒店用品、食品包裝材料、食品機械、花卉等業態,實現“一站式”採購總體目標。按照市政府統一部署,建成特色農産品展銷館。同時,配套建設倉儲、分揀、包裝、分撥、物流配送等功能設施,提高市場綜合服務能力。
二是強化供給能力建設。加強與農産品生産基地的對接聯繫,爭取到2020年,與國內主要農業大省的農産品生産基地強強聯手,引入基地優質農産品;加強與國內大型農産品批發市場、農産品經紀人的聯繫,引進大型經營商直接駐場經營;引入大型採購商入場採購,發展增值服務。
三是著力培育大型經營單位。通過調劑倉棚位,提供物流配送和基地對接等方面的服務便利,引導市場內有實力的經營戶做大做強。力爭到2020年底,培育年銷量超過萬噸的蔬菜經營戶25戶、超過萬噸的水果經營戶10戶、超過萬噸的水産經營戶5戶、超過萬噸的糧油經營戶5家、其他業態經營大戶5戶。
四是推進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工作。按照大數據模式,建成市場信息化平臺,集商品交易、數據存儲和分析應用、信息發佈、溯源追蹤、管理經營為一體,為整個市場經營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持;按照B2B模式,探索建設網上雙福農貿城,實現線上線下交易結合、線上線下交易和物流配送的結合。爭取到2020年,網上雙福農貿城上線經營戶達到4000戶、採購商達到1.2萬戶,年交易金額15億元以上,配送服務準點率達到95%以上。
五是發展好物流配送體系和配套行業。在市場內建成集中統一的物流配送專區;規劃建設市場物流配送體系;引進專業物流配送企業,發展物流運輸服務。通過自建或引進,建成市場物流配送信息平臺,收集和發佈物流信息資源,提供物流配送信息服務。
六是推動建成創業發展基地。在市場建設創業創新基地,吸引青年人才到市場創業;優化發展環境,圍繞支持市場經營發展的各類服務行業,吸引創客進入。
七是全力打造水果批發市場。以地産水果專銷區為抓手,更好地為重慶市果農服務;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加快推進水果進出口(延伸)口岸建立;以重慶商投科技公司發展吾空——花果山農産品電商平臺機會,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水果電商平臺。
八是瞄準發展渝西、川東南地區最大的冷鏈物流基地機遇,有針對性地拓展銷售渠道。引進優質水産、凍品等資源,提高市場水産凍品品質;與禽蛋生産基地和禽畜生産、宰殺基地合作,形成具有品牌效應的禽蛋、肉類集中交易和配送中心。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